时间:2024-06-23 16:22:19来源:新媒体
我和这些外商做生意,一边学习他们的经商之道,一边学习吸尘器的原理。1995年,为了彻底以市场经济的逻辑做业务,我决定自己下海创业,先做贸易,再发展到工厂。
创业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一条漫长的黑暗隧道,直到踏进去,才发现前方有如此多的不落实性。
做工厂和做贸易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做贸易是经营思维,而做工厂要具备产品思维。如果缺乏品质意识,就会导致零部件验收不合格、功能验收也不合格,一连串的问题都会爆发。
转型的过程备受折磨,几个月我便憔悴得不成人样。我扪心自问:“做贸易也挺赚钱的,为什么要做工厂?”
直到走过后面的路,我们才得出谜底:贸易始终浮在水面上,只有自己懂产品,耐心打磨,嗅觉才能比市场更快一步。
1998年,科沃斯前身泰怡凯工厂建立后,主要给海外客户做OEM代工。这个过程让我们积累了资本,但也再次遇到挑战:代工很难把创新做到价值最大化。
我们早早便萌生了研发意识:如果要和同行产生竞争差异,就应该做比同行水平更高的产品,然后卖给客户赚溢价。戴森吸尘器为什么卖得更贵?因为它有专利壁垒,有技术优势,所以溢价更高。
我们当年花了很多功夫突破戴森的专利,做出一个类似的产品卖给客户。但客户拿到产品后,戴森来打官司,客户输了,只能由我们来赔偿,还把所有的产品全部销毁掉。
这是一个教训——只看重研发,没看重创新,归根结底还是没有突破壁垒。
复盘过后,我们最终绕过了戴森的专业墙,做出一款新产品,并且花了整整10万美元找美国律师做非侵权分析报告。客户拿着非侵权报告和戴森打官司,戴森历史上第一次败诉了。但那款产品是客户的品牌,我们只能在幕后。
客户胜诉后怎么做的?他拿着我们的产品去找国内其他代工工厂,让对方照抄,然后给报价。由于没有研发、非侵权研究成本,对方的报价肯定更低。我花了3年时间才告赢对方,索要赔偿又花了2年,最终只获赔了20万元,在成本面前杯水车薪。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警示:做创新的同时,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创新要直接面对用户,而非客户。
2006年,我们开始两条腿走路,吸尘器的海外市场依然做贴牌代工,中国市场则做自己的品牌。
在黑暗隧道中不断撞墙,才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科沃斯。
穿越黑暗,需要灯塔
食万智能料理机刚推出时,很多人都认为是“智商税”,在他们眼里,中餐做炒菜机器人完全是伪需求。
当年扫地机器人和洗地机刚上市时,大家也不买账。我记得2009年我们的扫地机器人第一次进入线下商店,有的用户甚至直接站上去,问“这个电子秤多少钱”?
我想谈一谈做产品的逻辑。
有的企业做产品是基于市场侦查,有空间就做,没空间就不做。我们认为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更重要。
第一性原理是什么?将问题拆解成最基本的元素,回归商业本源,落实解决方案。推崇第一性原理而成功的企业数不胜数,例如特斯拉、亚马逊、英伟达,都做出了颠覆性的产品。
1978年高考时,我最擅长的数学考砸了,但物理考得不错,遭特招进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又跨专业学了哲学。很多人认为这是毫不相干的两门学科,实则不然。
物理研究的是现实世界的终极问题,哲学则是精神层面的终极问题,世界的本质是物理,物理的尽头是哲学。我习惯用两种逻辑去思辨,从终极问题去反推创新,这正是第一性原理的要义。
回到科沃斯,我们要解决的终极问题是“人们不愿意扫地”,这和“人们不愿意洗衣服”本质相同。洗衣机能够普及,因为真正做到了解放双手,如果地面清洁产品也能像洗衣机一样方便,用户愿不愿意买单?
如今扫地机器人的红海市场,证实了这一推论。但在市场证实之前,我们蒙头走了相当长的一段“黑道”。
早在2000年,我们就在研发扫地机器人,2008年才把扫地机器人放进市场测试。那一代扫地机器人构造十分简单,没有配备激光雷达,全靠随机乱跑、乱撞来感应障碍物。
虽然产品不完美,但我们定义了未来扫地机器人成功的标准:扫得干净、不漏扫、不重复,扫完可以自己充电。我们坚信,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用户就会认可扫地机器人,标准会像灯塔一样指引产品前进。
现在的扫地机器人和当年已是天壤之别,几乎所有的痛点都遭解决了,中间历经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