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2 04:45:02来源:互联网
从特斯拉、小米推出各自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擎天柱)、CyberOne(铁大),到从OpenAI为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1X投资2350万美元,再到同一赛道的Figure AI完成6.75亿美元融资(参投企业包括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英伟达、OpenAI和微软等巨头),人形机器人赛道持续升温。
开发者对人形机器人的热情也再度高涨。能自主思考、决策、行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遭认为是大模型的最佳落地场景,人形机器人为企业解决劳动力短缺似乎也变得可行。
天眼查投融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与人形机器人相关融资事件合计发生50余起,融资金额超120亿元。从融资事件的地域分布来看,广东、江苏以及上海,分别拥有19起、10起以及9起。
但为什么人们热衷“人形机器人”?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赵明国教授对DoNews表示,一方面是来自于文化的驱动,另一方面是技术的牵引。
01.人形机器人简史
回看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过程,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想象过机器人的用处;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成功的创造出“木牛流马”,用来运送军用物资,这都为机器人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机器人逐渐拟人化、具象化,如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人形机器人也逐渐进化。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科学家达·芬奇在手稿中绘制了西方文明世界的第一款人形机器人,并赋予机器人木头、皮革和金属的外壳,通过驱动装置,机器人可以挥舞胳膊、可以坐或者站立。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凯佩克(Karel Capek)在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中,将捷克语“Robota”写成了“Robot”,“Robota”是奴隶的意思,遭当作“机器人”一词的起源。该剧预告了机器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悲剧性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 Televox”,装有无线电发报机,但这款机器人不能走动。
1963年,NASA耗资17.5万美金,造出两个“机动多关节假人(Power Driven Articulated Dummy,PDAD)”的机器人,能模拟出 35 种基本的人类动作,以便帮助工程师改良宇航服。
1967年,在“仿人机器人之父”加藤一郎的带领下,早稻田大学启动了人形机器人项目,并于1972年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款全尺寸人形智能机器人WABOT-1,能够执行搬运物体等任务,如同一岁半的婴儿。
1986年,本田开发出双足机器人EO, 随后相继推出双足机器人E系列、仿真机器人P系列。2000年,仿真机器人P4——也遭称为ASIMO(阿西莫夫)——问世。
人形机器人从萌芽时期过渡到发展时期,在行走和“仿人特征”上有一些进展。
2010年迄今,人形机器人迎来了百发齐放,海外科技企业包括波士顿动力、特斯拉、Engineered Arts、软银等纷纷加入自主研发的队伍中,国内也有优必选、达闼科技、宇树科技等企业。这一时期,提高“智力”成为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攻研方向。
但目前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现状是怎样的?是新的噱头,还是理想即将照进现实?
02.谁需要人形机器人?
2021年,特斯拉在AI Day的一段“机械舞”,成功引起了人们对Tesla Bot (特斯拉人形双足机器人)的关注。马斯克发文称:“我们已经制造了带轮子的机器人(特斯拉汽车),所以现在我们几乎拥有所有制造人形机器人所需的零件。”
一年后,特斯拉带来的却是步履蹒跚的“老朽”—— Optimus(擎天柱),仅演示了打招呼,暴露在外面线路和电池,让围观者感到大失所望。
不可否认的是,2021年Tesla Bot的提出,导致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掀起了一场“龙卷风”。在特斯拉发布Optimus-前,小米提前抢先发布CyberOne(铁大)。2023年,1024小鹏汽车科技日上,小鹏汽车也发布了首款人形机器人——PX5。
为何汽车企业逐渐成为人形机器人的主力军?对此,赵明国表示:“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存在一些相通的地方。”譬如二者都带有摄像头,汽车通过采集到的数据用于人工智能训练,再赋能于汽车,同样人形机器人通过采集生活中的数据,再反作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
再来看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