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1 04:40:01来源:互联网
一次2023年底菜单的调整,让呷哺呷哺在社交平台上遭“挂”到现在。总之,这家老牌平价小火锅品牌,又因为变相涨价遭骂了。
来自北京的陈女士算是呷哺呷哺的常客,几天前,她踏入门店打算吃一顿工作餐,照例点一份蔬菜拼盘,端上桌后,却遭惊掉了下巴。
“最直观的是蔬菜拼盘的大碗遭换成了小碗,也就比调料碗大不了多少,菜的分量明显比以前少一半,鸡蛋没有了,冻豆腐剩一块,豆皮、蛋饺翻了半天也没见着影子。”她愤愤地说。当然,细究起来,连喜欢的咖喱锅底在套餐里都要再加3块钱。
最后的结果就是,花了70块钱吃了一顿饭,陈女士却隐约觉得没吃饱。
2023年12月30日,呷哺呷哺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菜单焕新”,其中提到,在物价上涨的背景下,呷哺呷哺初心不变,坚持高性价比路线,套餐中,牛羊肉品从150g增至200g,价格不变,此外,因为总有顾客反馈,套餐蔬菜太多吃不完,所以价格下调,并精简品类。
这样的“初心”没让消费者感恩戴德,倒是清醒地让大家认识到,不断缩水的呷哺呷哺,的确离“平价小火锅”这一定位越来越远了。
近些年,呷哺呷哺涨价的话题几乎算得上“老旧”,毕竟,跟随这家小火锅成长起来的消费者,不少都是从三四十元吃饱的时代走过来的,客观上说,涨价是符合时代发展中物价膨胀与商业规律的事实的,但呷哺呷哺的问题是,它的涨价,总是急躁而不合时宜。
尤其是去年以来,明显看到,普遍的理性消费情绪中,以南城香为代表的三四十元小火锅业态井喷,早早推出自助小火锅的吉野家翻红,海底捞等中高端火锅店放下身段推出校园店、平价火锅副品牌。
而这些,是呷哺呷哺的真正对手,也是真实危机。
01
定位
作为一名追随呷哺呷哺十年的忠实消费者,陈女士拥有这家火锅品牌典型的消费者特征。
她30岁左右,十多年前读大学时,常和室友相约去呷哺呷哺打牙祭,人均30多元有肉有菜,相当划算。毕业后北漂,呷哺呷哺也是一座收留孤独异乡人的港湾。
2016年元旦,她是一个人在呷哺呷哺度过的。“一人食”可以热闹、平价,且不会接受到来自外界同情的目光,呷哺呷哺几乎算唯一的选择。她还记得,坐在长长的U型吧台上,融易新媒体消息,周边不少人都是独自对着热气腾腾的小锅大快朵颐,吃完后,她还和大学生兼职模样的服务生互道了“新年快乐”。
对于今天的消费者来说,这样朴素的呷哺呷哺显然只能活在回忆中了。
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不少消费者提到呷哺呷哺,都离不开它的“变”。“一个女生要100块才能吃饱”“呷哺不如改名叫离谱吧”“呷哺是穷疯了吗”一类吐槽比比皆是。
蔬菜拼盘精简之前,事实上,也已经有消费者表达了不满,看起来满满一大盆,实际就是几大片白菜帮子撑起来的。不同锅底从统一价6元起涨,如今,最贵的草原骨汤羊杂锅要18元,而麻辣锅、咖喱锅等受欢迎的口味,都是早早涨到了12元。菜单上看起来60多元的套餐,实际选择甚少,想要略微更改锅底或换菜,一顿饭就要往七八十元飙。
论起来,这场老生常谈的涨价潮始于2017年。
2016年起,呷哺呷哺启动品牌升级计划,并在2017年正式落地,其最大的改变是,去“快餐”属性,转型为“轻正餐”,究竟而言,门店增设双人、四人餐桌,突出“聚餐”属性,加入台式手摇奶茶品牌“茶米茶”,麻酱调味料包改为自助小料台,当然,相对应的,呷哺呷哺人均消费也更贵了。
需要注意的是,升级在当时而言是准确的。
根据德勤2016年发布的《消费升级下的餐饮行业转型之路》报告,2015和2016年两年间,餐饮收入增速持续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消费升级趋势下,消费者对大众餐饮的需求推动了行业新一轮增长,而大型餐饮企业对服务品质、消费者体验的不断优化,也大大提升了消费者的餐饮体验。
财报数据显示,2017年,呷哺呷哺门店营业额实现了32.8%的增长——翻台率下降,但客单价提升了。
时过境迁,现在的呷哺呷哺,一边是打工人对涨价的鄙夷与毫不嘴软的吐槽,另一边,是刹不住的利润下滑,亏损不止。
2022年全年,呷哺呷哺全年营收47.25亿元,同比下滑23.1%,归属于母公司净亏3.53亿元,2021年,净亏2.93亿元。呷哺认为,疫情是致使亏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