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22:59:35来源:界面新闻
2024年6月4日,印度公布人民院第18届选举投票结果将公布,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印人党)带领的全国民主联盟若打败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将获国家元首总统授权组阁。73岁的印人党领袖莫迪将开始第三个总理任期。上一次赢得连续三个政府首脑任期的是开国总理尼赫鲁。
在前两个任期内,莫迪重点打击腐败、改革全国税制、发展“印度制造”,使得印度国内营商环境大幅改善、国家地位提高。国际问题专家们普遍认为,未来莫迪将延续此前的内政外交路线。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刘宗义对界面新闻说:“印人党的继续执政将增加基础设施支出、投资国内制造业、实施普惠福利计划,但预计同时也将延续对中国资本的不友好态度。”
“印度制造”的扎心现实
投票结果揭晓前夕,印度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基础设施支出和制造业拉动,2023年印度实际GDP增长8.2%,远超预期的7.6%,增速位列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之首。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2025年名义GDP将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最新数据显示,上一财年印度制造业同比大涨8.9%,占GDP比重约为15%;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34个月保持在50的枯荣线上方。印度股市在一系列乐观数据中创下历史新高,SENSEX30指数于6月3日盘中最高涨幅达3.6%。
尽管如此,另一个“扎心”现实却是,目前印度在全球制成品出口占比仅仅是2%,与地区竞争对手越南所占份额大致相同,这对其人口规模来说严重不匹配。
2014年,为转变通过服务业驱动的增长模式,莫迪一上台就推出旗舰规划“印度制造”,重点发展基础设施、数字网络、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莫迪政府原计划在2025年将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提高至25%,但最新数据与此仍有很大差距。
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人》分析,印度市场尚未形成高效的制造业生态、政策环境偏保守、扶持效果低于预期等原因使得“印度制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多年来,亚马逊、谷歌、三星、vivo、OPPO、小米等各国公司的员工频频遭卡签证、企业遭罚款、拿地不遭批,部分已遭迫退出。
在牛津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赫尔曼(Alexandra Hermann)看来,印度要想进一步增强全球角色的存在感,就需要放弃保护主义态度,例如旨在限制进口的高关税严重损害了外国利益,同时土地收购、劳工改革也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印度央行前行长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 Rajan)近日在Project Syndicate上刊文称,受产业结构影响,印度工人现在的竞争对手来自孟加拉国和越南,而不是发达国家的高薪工人。由于企业再投资的利润微薄,将印度推向价值链上游所需的良性循环将更难实现。
低成本劳动力有助于弥补官僚主义、不可靠的电力或糟糕的基础设施等不足。企业从出口中获利后会投资于设备、提高生产率;随着工人的工资越来越高,他们可以为自己和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保健;财政税收增长,为升级国家基础设施提供了资源,形成良性循环。中国走的正是这样的道路。但在拉詹看来,同样的策略似乎不适用于今天的印度。
而印度的人口状况也没有政府宣传的那么乐观。其劳动力人口教育程度偏低、劳动参与率低等结构性问题。赫尔曼的研究显示,尽管印度一半以上的人口年龄在30岁以下,但其劳动力参与程度严重失衡。中国的这一比例约为76%,而印度为51%。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女性劳动力参与不足(低于25%),其比例甚至低于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拉詹还指出,到2050年,由于人口老龄化,印度人口红利将进一步削弱。留给印度的只有一个狭窄的窗口:未来25年内经济必须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否则将陷入“未富先老”的陷阱。
不过,“印度制造”在其推出8年后,全球地缘政治形势似乎出现了有利于印度的变化。新冠疫情期间美国和欧盟主导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这让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坐收渔利。欧美跨国巨头试图在印度、越南、墨西哥等中国之外的市场实现业务多元化。
如今,除了消费电子产品,印人党还希望抓住全球产业链升级的机遇,促进其半导体和电动汽车等制造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