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5 19:05:50来源:界面新闻
2024年4月3日7时58分,我国台湾省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2千米。地震发生后,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发布Ⅰ级红色警报。至中午11时许,该中心宣布解除海啸警报,本次海啸灾害过程基本结束。
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此前表示,该中心根据初步地震参数判断,地震已经在震源周围引发局地海啸,海啸对我国台湾东部地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台湾花莲站(震中附近)于8时08分监测到约1米的海啸波,龙洞站于8时29分监测到21厘米的海啸波,日本石垣岛于3日8时30分监测到30厘米的海啸波,中国台湾成功站于3日8时41分监测到45厘米的海啸波。
“本次地震引发的最大海啸波幅达到1米,没有观测到更大的海啸波高,预计不会对我国沿海造成灾害性影响。”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相关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表示,后期会继续监测地震发展情况,一般大地震发生后,余震比较多,可能会加剧海啸的影响。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海岸山体和海底滑坡等产生的特大海洋长波,在大洋中具有超大波长,但在岸边浅水区时,波高陡涨、骤然形成水墙,来势凶猛,严重时高达20至30米以上。海啸灾害指特大海洋长波袭击海上和海岸地带所造成的灾害。央视网曾发布报道称,海啸灾害仅在二十一世纪以来已导致全球超过25万人死亡失踪。
界面新闻注意到,此次地震发生后,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曾首先发布海啸Ⅰ级警报(红色),随后根据《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调整为Ⅱ级警报(橙色)。据了解,这是我国首次发布海啸最高级别红色警报。“红色警报发布后,我们对相关参数和震源性质重新测算,就把警报降级了。”上述负责人介绍。
按照自然资源部2022年8月发布的《海洋灾害应急预案》,我国将海啸警报分为三个等级:海啸黄色警报(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响,预计海啸波将会在我国沿岸产生0.3(含)米至1.0米的海啸波幅);海啸橙色警报(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响,预计海啸将会在我国沿岸产生1.0(含)米至3.0米的海啸波幅);海啸红色警报(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响,预计海啸波将在我国沿岸产生3.0(含)米以上的海啸波幅)。
此外,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响,预计海啸波将会在我国沿岸产生0.3米以下的海啸波幅,或者没有海啸,就只是发布海啸信息。近年来,日本等环太平洋国家多次发生大型地震并引发海啸,但这些海啸基本没有影响到我国沿海,所以相关部门一般只是简单发布海啸信息。比如2022年,我国未发生海啸灾害,但是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对发生在全球海域的46次海底地震发布了92期海啸信息。
中国海洋报曾报道,我国周边海域及南海区域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边缘,面临着区域海啸和越洋海啸的双重威胁。其中,日本南部海槽、琉球海沟、南海东部的马尼拉海沟,以及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所处的西太平洋岛弧带,是国际公认的海啸潜在发生源地,其引发的区域海啸对我国及南海区域威胁极大。
目前承担太平洋沿岸国家海啸警报发布的主要是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它于1966年在美国夏威夷建立,多年来又相继建立若干区域或国家的海啸警报中心,如夏威夷海啸警报中心、阿拉斯加和西海岸海啸警报中心、日本海啸警报中心等。
我国于1983年正式成为国际海啸协调组成员国,此后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便开展了海啸预警报业务,2012年,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正式成立。新华社2016年曾报道,我国目前建立了新一代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啸数值预报系统,该模型对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的海啸数值预报可分别在5分钟、1分钟和30秒内完成,基本满足了快速海啸预警的需求。2019年11月5日,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正式运行,大幅提升了中国对海啸灾害的应急处置和反应能力。
上述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根据现有技术和数字模式等,对海啸预报,包括预报速度和时效性方面准确率是比较高的,也跟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的技术水平相当。但是,在海啸发生后的监测方面,还需要加强潮位站和海啸浮标分布等设置,“未来要想尽快监测到海啸到达时间和发生强度的话,还需要建设更高密度的水位监测设施。”
与台风相比,我国被遇海啸袭击比较少见,人们对海啸的认识也不足。此前有声音认为,我国虽有1.8万公里海岸线,但总体来看,历史上沿海受到海啸灾害的影响并不大,这主要是因为日本列岛、菲律宾群岛等构成了一条防护链,能够屏蔽大部分海啸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