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1 18:05:02来源:新媒体
界面新闻记者 | 曾仰琳 刘晨光 吕文琦
中国要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
2023年10月30-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金融强国”,并3次提到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这是中央层面第一次提出“金融强国”,凸显了金融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金融既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大国”如何华丽转身为“金融强国”,将成为2024年金融行业面临的重大议题。值此岁末年初之际,界面新闻深度对话多位行业专家和金融机构从业人士,从扩大金融开放、支持实体经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三个关键词探讨金融强国构成之道。
金融开放的趋势不会变,规模只会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国际化水平一直在稳步提升,2023年内,重要政策不断推出。
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要求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大力度、更加有效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
2023年10月召开“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会议上宣布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
11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1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强调,会议指出,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完善境外人民币市场建设,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同时,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促进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拓展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和合作,务实做好中美、中欧金融工作组工作,提升我国在重大国际金融规则、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界面新闻,我国金融扩大开放取得了许多建设性成果,一是外资金融机构在股权控制方面,从不能控股变为可以控股甚至可以独资;二是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方面,额度、范围和品种在不断扩大;三是外资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达到国内金融机构无法到达的状态,比如外资商业银行可以在境内直接控股证券公司。
兴业研究指出,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2018年6月,A股遭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2019年4月,中国债券市场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债券通相继推出,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稳步推进。
截至2022年末,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占比为2.15%,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综合指数为3.16,较上年上升5.9%。同期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指数分别为58.3、22.18、7.73和5.2。
近期,渣打证券成为首家获准新设的外资全资控股券商,该券商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展业。2023年11月份,证监会接收了瑞穗证券株式会社的《证券公司设立审批》申请材料。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202家银行在华设立了机构,境外保险机构在华共设立了67家外资保险机构和73家代表处。其中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是3.79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机构资产总额大约1%。外资保险机构总资产约2.33万亿元,占全国保险机构总资产的8%。
以瑞银证券为例,从最初受邀以先试先行的历史机遇进入中国市场,到通过股权增持成为2018年开放新政落地后获批的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瑞银证券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的真实写照,其在华发展已经有16年之久。
瑞银集团中国区总裁、瑞银证券董事长钱于军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开放,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核心关键词,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议题。金融市场的持续开放,能够为金融强国的建设带来国家化经验、视角,也能够为创新和多元的金融体系提供养分。开放的趋势不会变,规模只会越来越大,金融开放也必将成为提高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