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 19:40:01来源:界面新闻
钱锋所说的“双25%”即《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十二条提出的规定:(一)单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于同一资产的资金,不得超过该基金净资产的25%;(二)同一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于同一资产的资金,不得超过该资产的25%。
打榜产品则一般指的是私募往往会集中精力打造一两只产品,希望其能够以突出的收益率在各类私募收益排行榜上争得一席之地,从而吸引投资者的关注,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部分私募可能会重仓压注单只个股,助推其股价实现上涨。
钱锋表示,小私募普遍没有太多的募资渠道,如果打榜产品能够一战成名的话,公司募资方面会容易得多,所以很多私募也会这么去做,但是“双25%”的要求下,私募在这方面很难有太多的操作空间了。
入不敷出
在下定决心“奔私”以前,张桥也曾想到过,单干意味着要分出精力来处理很多投资之外的琐事,但是他还是想要试一试。
于是,2021年年初,张桥毅然从“老东家”某公募基金离职,开始一步步地搭起了自己的小私募,并在同年年底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只私募产品。虽然过程不容易,产品规模也不大,彼时的张桥却觉得未来充满了希望。
然而,当一切开始步入正轨以后,张桥却发现自己开始有些力不从心了。
首先摆在张桥面前的便是不计其数的各种账单。“光是办公室的租金和人员费用至少就得三百多万,还有日常办公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水电费、差旅费用、办公用品费用以及占大头的营销费用等,仅仅是维持着最基本的运营,算下来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李政则表示,以前私募管的没那么严格,大家各方面的配置也是能简则简,成本相对好控制一些。但是现在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多了,维持一家基本配置的私募成本越来越高了。
比如,人员配置方面,今年5月31日中基协发布提醒通知,针对专职员工不足5人、高管缺位等现象,要求私募管理人自查整改,如后续仍不符合要求,将采取自律管理或纪律处分措施;如私募管理人无展业计划,要求及时主动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李政表示,这也意味着,那些专职员工不足5人的私募,要么赶紧补充人手,要么等着接收罚单,甚至可能面临遭注销的风险。而每多招一个员工,成本起码又多了二三十万。
除了这些硬性的支出以外,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也让张桥身心疲惫,一会要调和员工之间的矛盾,一会要面对客户的质询,一会又要和代销机构搞好关系,还要花时间和同行保持交流。
张桥告诉界面新闻,以前在公募的时候,这些事情都有专门的同事负责,自己只需要专心做好投资就行了,如今自己长期身兼数职,“前所未有的心累”。
“如果能够赚到钱的话,再苦再累也都是值得的”,然而现实却给张桥泼了一大盆凉水。
2021年年初刚从公募基金离职一直到同年年底发行新产品的时候,上证指数都在3500点附近,之后上证指数便一路波动下挫,到了今年2月份的时候一度跌到了2600点附近,虽然近期有所修复,目前也仅维持在3000点附近。
张桥公司旗下有个别产品刚成立不久净值就跌破了1元,到现在也没能收复失地,有的甚至已经跌到了0.8附近。
事实上,不少“奔私”的基金经理都会面临类似的窘境,即在行情不错的时候,决定离职奔私,而奔私后的产品往往也都发在了市场阶段性的高点,随后产品净值跟随指数回调而出现大幅回撤。
在FOF基金经理蒋云看来,这种情况很好理解,行情好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未来一片美好,哪怕只有1个亿的资金,一年赚个20%,按照20%的提成比例来算,业绩报酬也有400万,而且行情好的情况下,都是资金追着基金经理要投资,募集几个亿也不是问题。这么一算,但凡有点能力的都想出去搏一把,“毕竟比打工赚钱容易多了”。
但是资本市场向来都是周期性的。等大家真的下定决心辞职奔私,再到完成备案手续产品发出来的时候,往往大半年已经过去了,就很容易出现刚发产品不久,行情就急转直下的情况。
对于私募来说,收入一般由管理费和业绩报酬两部分组成。
业绩表现普遍不佳,就意味着业绩报酬部分几乎归0。而以1.5%的费率来测算,一家管理规模为1亿元的私募,一年的管理费收入也不过1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