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01:37:46来源:互联网
据光伏咨询机构InfoLink的统计,至2023年12月底,已经明确宣布关闭或停产的PERC电池产能已达50.6GW,占总产能约10%。这意味着,目前业内现存的PERC产能还高达450GW以上。N型电池方面,据统计21家光伏公司在2023年建设、投产的N型电池总产能超过了540GW。
在如今的困局之下,依靠无法解决上一代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还会导致并购双方双输的局面;而光伏行业的巨大体量,并购本身面临的监管和行业压力也是相当大的,行业巨头并购百分百会遭否,巨头并购小公司意义又不大。
不过可以借鉴的是,英伟达和黄仁勋在早期创业中留下的一条珍贵经验:不要轻易下牌桌。黄仁勋一直坚信电子游戏的发展前景,他咬紧牙关也要坚持下来;那反过来说,对于新能源这样的朝阳行业,中国的光伏企业也没有理由去轻言放弃。
02 善用盘外招
那么并购整合后的英伟达,是如何应对新的竞争的?黄仁勋有自己的解法——善用盘外招。
自2000年收购3Dfx之后,显卡市场就到了几个大公司竞争的阶段,其中有两个特别突出的——N卡(英伟达显卡的简称)和A卡。这里的A并不是AMD,而是之前提到的ATI,从产品力的角度看,他们的Radeon显示芯片甚至具备行业中一系列的先进特性,旗舰级产品技术力丝毫不弱,一举奠定了他们跟英伟达的双雄争霸格局。
这种情况在现如今的光伏行业中也存在,也是造成如今激烈内卷的原因之一,就是同样属于新技术路线的N型光伏电池,彼此之间没有差异化的激烈竞争。在这种状况下,英伟达是如何战胜ATI的呢?
谜底并不是他们的技术有多无敌,有多么断层式的领先,而是他们的营销做得好。
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说的,“领先半步是先进,领先三步成先烈”。ATI在产品打磨方面,太过于追求极致的技术储备,导致自己的投入过大,一步步把自己逼到绝路上。反观英伟达,他们始终在自己能够接受的投入范围内进行技术开发,对市场的理解格局也更高。
从诞生开始至今,显卡都是一个典型的toB行业,英伟达也是一家toB公司,客户主要是像联想、惠普和戴尔等等电脑主机厂商,或是华硕、微星这样的企业,纯粹个人的攒机用户直到今天还都是小众群体。在产品和竞品相比差异化不明显的情况下,英伟达更多依靠多样化的定价策略、高强度广告营销和踩点竞对发布会等等非技术的“盘外招”取得领先。
特别是高强度的营销策略,让英伟达可以跳过PC品牌,直接和最终用户建立深层联系,直到现在都是他们的致胜法宝之一。凭借这招,用户逐渐建立起了英伟达才是显卡第一的心智,并在市场上挑选PC时优先考虑搭载英伟达显卡的产品,而后者通过市场正反馈赚到的钱反哺开发产品,推出更好的显卡,形成正向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反向营销”的套路,在芯片行业中并非英伟达首创,而是由英特尔带起来的。但黄仁勋的高明之处在于,在所有显卡同行都不觉得自己需要这种营销方式的时候,是他看到了显卡未来的价值潜力,并把这套营销理论发扬光大。
时至今日,黄仁勋的这套品牌打法,带动显卡远超CPU,成为游戏电脑中价值比例最高的配件。品牌溢价,成为英伟达在AI时代来临之前穿越周期的密码。
同样,光伏企业也带有浓重的toB类属性,但这并不是他们不去做品牌升级、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理由。
2023年,国内分布式光伏的装机量已经超过了50%,除了大型发电企业之外,光伏企业也需要面对中小型的商家甚至个人。但一个遗憾的现象是,大量光伏企业过于依靠经销商做生意,很少有公司尝试破圈营销,直接与广大的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
没有破圈就谈不上品牌升级,没有品牌升级就谈不上溢价,没有溢价,凭什么让资本市场相信你可以穿越周期呢?
故事再回到英伟达身上。他们和ATI的竞争,最终以2006年ATI遭AMD收购落下帷幕。自那之后一直至今,英伟达一直保持显卡市场的霸主地位。同样是在这一年,黄仁勋认识到了新的市场方向,因此决定为开发者提供编程接口,使其能够利用GPU进行更大范围的计算任务。
众所周知,显卡说白了就是服务于电子游戏图像计算,可黄仁勋并不满足于此,他认为所有类似图形计算的并行计算任务,都有可能由显卡来完成。在这个理念影响下,第一代的CUDA在2006年诞生。而这个理念,早在AI大模型出现之前就得到了验证,一个典型的非图形计算的显卡应用就是比特币挖矿,这就是由CUDA带来的显卡应用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