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14:56:37来源:新媒体
整个2023年,图书出版板块上市公司的业绩看起来还不错。但是,真实状况,得剔除那些业务庞杂、特别是囊括了教材教辅业务的传统出版社。市场化的民营出版公司,才更能反映出版业的整体状况。
2023年及2024年Q1,中信出版(300788.SZ)、果麦文化(301052.SZ)、荣信文化(301231.SZ)、读客文化(301025.SZ),业绩下滑甚至是亏损乃是常态。唯一的例外新经典(603096.SH),实现小幅增长,靠的也不是出版业务。
折扣不断走低,书还是越来越难卖,成本居高不下,公司业绩越来越差。出版社们终于不再坐等危机深入,而是选择揭竿而起。
“图书业一直遭电商平台捆绑,生不如死;不合作是死,低折扣也是死,不如反抗一把,表明行业态度,说不定能守住价格体系的底线”,一位出版行业的资深人士告诉我们。
当然,上述这些出版机构,之所以敢于硬刚京东,也是因为,图书电商渠道,正在经历平台的更迭。
早年,以京东为主的货架电商,确实占据了庞大的市场份额。近些年,出版机构通过内容营销等模式,布局抖音等渠道,效果还不错。
从渠道码洋构成来看,2023年,平台电商依然是规模最大的渠道,市场份额41.46%,但规模下降了3.68%;而短视频电商,体量同比增长70.1%,成为四大渠道中唯一的增长点,渠道占有率提升至26.67%。
也就是说,当出版机构们遭逼无奈退出京东渠道的时候,它们的损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另外,相对于其他行业,这些掌握了行业核心生产力的出版机构了,合起力来,拥有与京东掰手腕的底气。
图书零售市场中,头部效应明显:销量前1%的品种能为市场贡献近60%的码洋,销量前5%的品种能贡献 80%以上的码洋。
这些“金品种”,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高;核心出版社,掌握的“金品种”也越来越多。一旦主流出版机构纷纷告别京东,这个渠道可能会出现难买好书的境地——就像在很多音乐平台,听不到周杰伦一样。
越内卷,越撕裂
面对图书业一轮又一轮的硬刚,京东终于坐不住了。
一位疑似为京东图书采销的人员在朋友圈回应称,“我们从来没有要站在出版社和行业的对立面,我们理应是一个阵营的伙伴,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把好书、好价带给消费者,而不是让直播投流高昂的费用伤害行业”。
同时,他还指出,“京东对自营图书拥有合法的自主定价权,我们愿意让出更多的利润,让消费者受益”。
不过,京东还是在实际操作上做出了让步。目前,《明朝的那些事儿》在京东自营渠道的价格,已经提高至243元,与当当的底价相当。
其实,京东最担心的,并不是这几本书卖不卖,甚至不是图书这个品类何去何从。而是,这种行业性的对京东的抵制,会不会蔓延至其他行业?
中国电商20年,各大巨头之间交手无数,行业重心几经轮换。京东,不仅从老二跌至老三,现在的发展势头,可能正在遭短视频等新电商玩家们取代。曾经的电商行业全能玩家、电商消费升级典型代表、互联网新型实体企业,正在遭挤到墙角。
错过海外市场这个电商第二曲线之后,京东只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国内市场的服务深入和价值挖掘上。但从近年的整体业绩来看,效果并不明显。
它只能放下身段,与拼多多、淘宝天猫等卷价格,并推出京东采销,与抖音快手等直播电商抢流量。
今年的618,刘强东亲自带队,本来是京东杀出重围、再攀高峰的一次绝佳机会。没想到,图书业的集体反水,让这场大战,还没开打便透露出别样的氛围。
哪怕,京东这一次能处理好这个“小行业”的相关争议。可只要这种缺乏增长的对内挤压状态不改善,体系内的反弹之声就不会终止。这一次是图书业,下一次就有可能是别的行业。
当然,这种风险也不止于京东。美团(03690.HK)与魏家凉皮,拼多多与五粮液,争议从未间断。如果电商市场仅仅围绕价格的低质量无序竞争持续深入,内部撕裂的风险就永远不会消散。$京东集团-SW(HK|09618)$$果麦文化(SZ301052)$$中信出版(SZ300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