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7 21:40:59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金秋9月,长白山人参迎来收获季,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因为人参交易日渐活跃而更加热闹起来。
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业内素有“世界人参看中国,中国人参看吉林”之说。位于长白山脚下的抚松县,拥有1500多年的野山参采挖史、450多年的人参栽培史,是“中国人参之乡”。据抚松县有关部门统计,吉林省人参的三分之一产自抚松,全球人参80%的交易量在这里完成,每年交易量在4万吨至6万吨之间。可以说,抚松人参已成为全球人参产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近日,记者来到抚松,踏山林、走农户、逛市场、访专家,感受到抚松人参产业正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大步向前,在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上力争实现更好兼顾。
下山上山
人参生长周期长,即便是完全由人工栽培的园参也需要四五年时间才能长成。抚松县人参栽培历史悠久,但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作的推进,为保护生态环境,当地在10年前出台政策规定:不可再伐林种参,而是采取非林地种植园参,实现人参下山。
除园参下山之外,在山林间培育的林下参产业在当地也越来越受重视。
从抚松县老县城出发,向南行驶约20分钟,便到了抚松镇李子行村。进山小路是一条原生态土路,一边靠山、一边则是山谷,路两旁的灌木枝条不时摩擦车辆沙沙作响。
未及半山腰,车停了下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采参习俗)项目传承人、抚松县关东绿色生态参茸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炳林热情地招呼记者步行上山看他的林下参。
赵炳林从事人参产业已近50年。此前很多年,他主要跟着师爷、师父“放山”采挖野山参,积累起了一整套野山参采挖技艺,并在2018年5月获评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传承人。最近十几年,随着国家对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野山参被纳入重点保护植物范围,未经批准采挖野山参的行为涉嫌违法。于是,赵炳林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发展和开发林下参方面。
“野山参往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长成,数量有限。特别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进步,像原来那样去挖野山参难以持续,国家出台政策保护野山参在情理之中。”赵炳林说,发展林下参有利于野生资源恢复,有利于人参产业永续发展。而且,通过人工撒种而生长的林下参,在野生环境中自然生长,不移载、不搭棚、不施肥、不打药、不除草、不动土,十几年后,其品质不比野山参差多少。
正基于此,我国人参界大都把人工撒种且中间不进行人工干预的林下参称为“籽货”(与园参或山参幼苗重新栽入山林的“趴货”相对应),将“籽货”林下参作为兼顾人参高品质种植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理想模式,且业内大多把15年以上的“籽货”视同野山参。
今年夏季,吉林省降水较往年偏多,这对包括林下参在内的所有人参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赵炳林说,人参既喜光又怕晒,既喜湿又怕涝,因此他们在这片山林播撒人参种子时,特别注意山的坡度和林的密度,以便给林下参生长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不同于人工种植的园参通常是四五年收获,林下参需要生长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因此其价格也远高于园参,一颗20年林下参可卖到一两千元乃至更多。
好参也离不开质量管控。在抚松县沿江乡楞场村,成立于2009年的沿江林下参专业合作社目前有成员98户,承包林下参参地近2万亩。该合作社负责人吴杰说,他们与外地一家公司合作,给社里每一株林下参建立起“电子身份证”,将撒种地点、撒种时间、种植人、管理人、天气状况等信息都纳入溯源数字库,输入相关编码,有关种植信息一目了然。
“这家公司和我们签订了销售合同,今年将为我们最低销售50万元的林下参,明年最低销售300万元,以后继续扩大销售量。有长白山的绿水青山作基础,有质量溯源作保障,合作双方都对林下参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吴杰说。
近年来,抚松县以建设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统领,大力实施生态强县、产业兴县、特色富县,稳步发展非林地种参、大力发展林下参,努力建设中国人参城。2021年,抚松县人参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90.93亿元,继续成为全县支柱产业之一。
去粗取精
收获季的抚松县万良镇人参交易市场,一派忙碌景象。这个市场年交易额近200亿元,占全球人参交易量的七八成,融易新媒体,是国内最大的人参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