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7 23:00:31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2年上半年,大部分新消费品牌的日子都不太好过,资本对它们的热情正在消退。最近几个月,更有“头部项目估值大幅缩水、新项目取消”“知名投资机构裁撤消费组”等消息传出。
不过近期,一家新锐乳企“认养一条牛”开启了冲刺上交所主板IPO之旅。
“地产商人转型农场主,并要做出中国好奶。”在这个故事的包装下,借助电商、直播等线上渠道,并在伊利、蒙牛双寡头垄断常温奶市场的情况下,认养一头牛快速走红,年收入超20亿。
然而,认养一头牛创始人徐晓波从地产行业转型似乎没有那么难以舍离;2019年研发费用竟然是空白,奶的质量也时常被吐槽水味十足;每头奶牛一天80元生活费,甚至还比不上光明和新希望。
故事和概念可以帮助认养一头牛快速成长,但日后也有可能形成反噬。
01被过分夸大的创业情怀
新消费品牌的创业故事一个赛一个好听,徐晓波的故事大概能打动很多养娃的家长。
2012年,奶爸徐晓波在香港给儿子买了8罐奶粉,但因不了解限购令,回来时被香港海关扣押,涉嫌走私的徐晓波人生中第一次被关进了“小黑屋”。
据徐晓波后来透露,“小黑屋事件”深深刺痛了他,4个小时的“小黑屋”经历,让他饱受屈辱。最后,徐晓波只带回了两罐奶粉和一堆侮辱。
“跑那么远去买无非就是图个放心,难道内地真的产不出一杯放心奶吗?”徐晓波这句话道出了很多父母的心声。
徐晓波这个创业故事更是直击国产奶制品安全问题、消费者育儿焦虑等痛点,很容易让用户产生共鸣,进而增强对品牌的好感。
除了“香港买奶粉”这个事件成就了认养一头牛的企业故事外,徐晓波的身份也是关键。在认养一头牛的宣传片中,徐晓波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名地产商人。
2014年7月,认养一头牛成立,就在前一个月,万科总裁郁亮刚刚喊出“地产进入白银时代”。但无论是黄金时代还是白银时代,与现在地产行业的黑铁时代相比,从地产跨界到乳业,怎么看都是放弃了一个暴利的行业,踏入一个未知领域。
对此,徐晓波总是说:“中国少了一个三流的房地产商无所谓,但如果多了一个一流的农场主,却可能给现代中国农业新的意义。”
从徐晓波的经历来看,他这句话并没有谦虚,反而有点夸大的成分。
在认养一头牛成立前,徐晓波是浙江中盛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工商信息显示,中盛实业的经营范围包括竹胶模板制造、销售,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的销售等。
从中盛实业这家公司来看,徐晓波顶多算得上是地产链的供应商,称他自己为房地产商多少有点勉强。
从企业年报来看,2013年和2014年,中盛实业收入分别为9897.3万和7143.4万,净利润分别为2.6万和-69.7万,经营效益也并不理想。至少,这家企业的经营状况,与外界对地产上行期房企暴利赚钱能力的认知有较大落差。
此外,认养一头牛致力于打造“让中国老百姓喝得起的放心奶”这一形象。2017年,公司宣传一直强调,认养一头牛的奶源全部来自于自己的牧场。2020年,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也曾向媒体表示,“目前认养一头牛品牌下所有产品使用的均是自有奶源。”
但实际上,根据招股书,2019年,认养一头牛全部的纯牛奶和酸奶都由外协生产;2020年,仍有90%以上的纯牛奶和95%以上的酸奶都由外协生产。
毫无疑问,徐晓波这个充满了情怀的创业故事是成功的,2021年,认养一头牛收入25.67亿,成立6年收入已经超过皇氏集团、天润乳业等成立20多年的上市公司。
但认养一头牛过分夸大或虚构了创始人的地产商身份、产品全部来自自有奶源等细节,让公司蒙上了一层不真实感。
02营销费用率高于同行
认养一头牛CEO孙仕军说过,“我们不是乳制品公司,而是一家替用户养牛的公司。”招股说明书也有这样一句话,“公司以只为用户养好牛为品牌使命。”
认养一头牛更是打出“奶牛养得好,牛奶才会好”这样的广告语,还宣称“每一瓶都来自五好奶牛”,自家奶牛做SPA、享药浴,每天的伙食费约80元等等。
不过,这里需要说一句,认养一头牛的宣传显然是利用了信息差,毕竟大多数消费者并不会在买牛奶前,查一下这家公司奶牛的伙食费是多少。
根据2017年的新闻报道,光明牧场的奶牛戴计步器还享受按摩,一天伙食费大约是104元;新希望千岛湖牧场的奶牛睡着席梦思的橡胶垫,每天伙食费大约110元,均明显高于认养一头牛。
无论是创业故事,还是每天80元生活费,显然认养一头牛对营销十分上心,而且不能否认的是,认养一头牛很善于找宣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