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如何让利企业?非直减利润 间接让利为主
时间:2020-07-10 16:35:47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 1.5万亿元让利不是直接让利润,也不是单纯的让营收,是让营收中的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而且,向实体经济让利,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才更具现实意义。 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有一项议题格外引起市场的关注,即“部署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根据国常会的表述,“进一步通过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发放小微企业无担保信用贷款、减少银行收费等一系列政...
-
1.5万亿元让利不是直接让利润,也不是单纯的让营收,是让营收中的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而且,向实体经济让利,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才更具现实意义。
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有一项议题格外引起市场的关注,即“部署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根据国常会的表述,“进一步通过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发放小微企业无担保信用贷款、减少银行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
众所周知,由于银行规模、业务量和实体经济覆盖面在金融系统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也就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的主力。
从上面的表述来看,推动金融系统合理让利已成为管理层的一致诉求,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保证2020年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通常而言,金融机构让利主要是通过降低企业贷款利率或实体企业发债利率等方式。国常会提到的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发放小微企业无担保信用贷款、减少银行收费等方式也是实现让利的具体途径,但与贷款和发债相比规模占比相对较小。
根据中原证券的粗略测算,要实现让利1.5万亿元的政策目标,相当于对所有贷款(存量+预计新增)和实体企业发行债券(存量+预计新增,不计政府债)降息约100BP。预计2020年上半年银行贷款降息幅度在50BP左右,实体企业债券利率下降幅度应已超过50BP,由此推断下半年整体降息空间约在50BP左右,基本和上半年相当。
近期,随着负债端监管力度的加大,银行结构性存款及大额存单利率已经有向下的趋势,这与前期资产端单向降息的情形已经有所不同,在5月和6月连续两个月没有下调后,LPR或于7月或8月再次开始下降。此外,随着银行让利政策的落地实施和进一步推进,考虑到中小银行面临的巨大压力以及通胀的明显回落,不排除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的可能性,这会明显缓解银行负债端的压力。
让利不空转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并非采取单一的措施,而是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在实现向实体经济让利的政策目标的同时,也要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根据新时代证券的分析,实现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政策目标主要有以下三大措施:首先是降低利率让利。国常会明确提出,抓住合理让利这个关键,保市场主体,稳住经济基本盘。此举意味着央行未来将会采取量和价两种方式实现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的让利:在量方面,央行将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等政策工具,通过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扩大总量供给;在价方面,监管部门通过降低商业银行负债端成本的方式引导LPR下行,未来LPR报价还有下行空间,从而引导资产端贷款利率的下行。
其次是遵循市场规律,通过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按照有保有控的要求,确保新增金融资金主要流向制造业、一般服务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更好发挥救急纾困、“雪中送炭”的效应,防止资金跑偏和“空转”,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最后是银行减少收费让利。减少银行收费尤其是贷款中间环节费用,严禁发放贷款时附加不合理条件,这部分不合理费用的减少本身对银行利润的影响较为有限,因此,1.5万亿元的让利规模对商业银行整体盈利的影响有限,上市银行的利润并不会迎来显著恶化。
中泰证券对上述三方面让利的结构进行了拆解,首先是三方面让利的占比,根据计算,直达实体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4300亿元,占比29%;银行减费让利合计预计在1000亿元左右,占比6.7%;降低利率至少让利7600亿元,占比51%以上;其中,债券利率下行预计让利1300亿元,贷款利率下行让利在6000亿元以上。其次是让利的计算方法,直达实体货币政策工具的让利主要包括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银行减费让利是先估算出对小微企业信贷综合成本的下降情况,扣除贷款利率的下降,得出减费让利的金额。降低利率让利的拆分如下:债券利率下行的让利等于2020年发行债券的总额乘以2020年与2019年平均利差;假设贷款利率下降50BP,推导出贷款下行的让利金额。
测算结果显示,中小微企业预计至少受益6350亿元,占总让利规模的42%。中小微企业受益的估算如下:让利的第一块和第二块主要是针对中小微企业,同时考虑利率下行的贡献。房地产+基建受益估算如下:预计受益3115亿元,占总让利规模的20.8%,这是基于银行报表的数据,预计有低估。让利给中小微企业可能出现溢出,例如流动性溢出到楼市,最终需要观察政策的有效性。
随着降息、降准的逐步临近,定向降准和LPR报价成为政策操作的关键。虽然此次国常会对于降准采用了“综合运用降准”的表述,与之前的措辞有所区别,但随着疫情的反复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2020年下半年实体经济仍面临着较大的资金缺口,根据以往经验,国常会提出降准两周左右的时间,央行便会进行降息或降准的操作。叠加年中资金面较为紧张因素,央行实施定向降准的概率较高,从而实现2020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和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均超过2019年的政策目标。
从监管层宏观调控的角度考虑,货币政策既要保持量价宽松,又要防止资金跑偏和“空转”,由此,货币政策未来将会是“两手抓”,一手是出台一系列政策共同促进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1.5万亿元,从而保持量价宽松的局面,与此同时,此举也是为了配合1万亿元特别国债的发行;另一手则是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和“跑冒滴漏”,避免因为“放水过多”造成“浑水摸鱼”的现象,甚至出现资金在银行系统内“互倒”的空转现象,重蹈此前由于同业和非标业务监管不严而产生新一轮金融风险。
正因为有前车之鉴,近几年,监管层在出台宏观政策时都将风险控制摆在首位考虑,此次“让利政策”的出台也不例外,监管层肯定会配合金融部门共同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具体措施:一是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二是适当改革银行MPA考核机制;三是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处置力度,增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四是关注政策的后遗症,保持总量适度。
总之,国常会从降费措施、制止不合规收费、深化“放管服”等方面进行改革,力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紧扣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核心目标,加快降费政策的落地见效,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3000亿元,为企业纾困发挥积极作用。
总体来看,金融机构向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对商业银行的盈利影响有限,但由于特别国债的发行,央行综合运用降准等总量和价格的货币政策空间依然存在,缓解近期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担忧,未来银行息差有被进一步压缩的可能,但空间有限。通过压降结构性存款和大额存款等举措最大限度打击资金空转,使得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成为可能,从而打开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空间。
随着5月消费零售指标逐渐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加上车市和楼市的渐趋回暖,经济形势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在经济基本面出现向好趋势、1.5万亿元让利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有限之时,国常会后降准幅度和LPR下调空间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可以肯定的是,当前货币政策信号较为积极,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依然是宏观政策的主基调,未来货币政策仍将继续保持一种较为平衡的态势,既要维持量价宽松的趋势,又要防止资金跑偏和“空转”。
间接让利为主
此前,金融机构让利实体经济一直在坊间议论,随着国常会的定调,不仅议论成为事实,而且首次明确让利的目标规模,不过,值得注意的是,1.5万亿元并非对金融系统利润的直接冲减。
实际上,自2019年三季度LPR改革以来,高层持续强调以银行为主的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2020年一季度疫情的冲击进一步加速了各类优惠金融政策的落地,以银行为主的金融系统资产规模扩张、利差收窄。此次高层明确提出全年实现1.5万亿元“金融让利实体”的目标规模,考虑到商业银行2019年全年净利润为1.99万亿元,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利润体量相对较小,因此需要明确1.5万亿元让利目标并非对金融系统利润的直接冲减,而是主要体现在营业收入中的利息收入、投资收益、中间业务收入等环节。
目前来看,“金融让利实体”最直接的路径是银行贷款利率的下行。自LPR报价改革以来,1年期LPR已下行46BP,2020年至今已累计下行30BP,而一季度一般贷款平均利率降至5.48%,比2019年年末下行26BP,“让利”效果持续显现。
对于“让利规模”的测算,由于主要对象是实体企业而非居民部门,东吴证券以央行披露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减去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居民债权”的数据,估算5月末企业贷款余额规模约为106万亿元,2020年年初约为98万亿元,假设平均贷款利率全年累计下行75BP,则估算让利约为8000亿元,这是“金融让利实体”的主要部分。此外,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下行、贴息等优惠贷款政策、中小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延长至2021年3月末、银行费用减免等措施也将推动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让利于实体企业。
广发证券对企业债务进行了详细的拆解,具体情况如下:在社融口径下,截至5月末,金融体系(包括央行、银行、非银机构、大资管等)对政府、企业、居民三个部门整体的债权融资规模约为260万亿元,预计到年底将达到275万亿元;5月末对企业的债权融资规模约为174万亿元,预计到年底将达到180万亿元,其中贷款约为125万亿元(含经营性贷款)、信用债券类融资约为30万亿元、其他类型融资约为25万亿元,估计银行表内承担的对公债权约为140万亿元,占比约为78%,非银及资管体系投放对公债权约为40万亿元,占比约为22%。
从融资成本的角度来看,180万亿元债务让利1.5万亿元,相当于整体企业债务融资付息率下降83BP。考虑到债券市场本身利率下行更多以及和高成本非标的置换,预计银行表外融资成本下行更多,如果按照40万亿元表外对公债务融资成本下行100BP,则非银和资管体系让利企业约为4000亿元,剩下约1.1万亿元需要银行表内对公债权进行承担。
从商业银行让利的角度来看,2019年,商业银行总利润约为2万亿元,同比增长8.9%,2019年年末贷款减值准备余额约为4.5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6%。如果银行表内1.1万亿元全部由商业银行资产端来承担,这相当于商业银行对应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约78BP(1.1/140)。2020年一季度,央行公布的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为5.08%,与2019年年底的5.44%和2019年一季度末的5.69%相比,终端贷款利率已经明显下行。
从成本缓冲来看,在银行表内资产端让利的同时,负债成本下行、存量拨备反哺、规模增长能形成利润缓存。目前,商业银行总负债规模约为220万亿元,如果负债成本下降25BP,能缓冲约0.55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下降到170%,约能缓冲约0.4万亿元。规模增长10%,约能缓冲0.2万亿元。
上述三方面因素的叠加,大概能形成1.15万亿元的利润缓存,这大致上能缓冲让利形成的对银行利润端的冲击。根据广发证券的测算,在中性情景下,2020年商业银行整体利润与2019年持平,增速在零附近,大行靠近行业平均水平,优质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农商行利润增速在个位数到10%左右,经营压力大的银行利润可能会面临负增长。 合理让利原则
金融系统向实体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乍一看让利幅度很大,但仔细分析后实际上对此无须过度解读和担忧。中国的金融系统不是只有银行,银行表内只承接了70%-80%的企业债权融资;而且,让利不是直接让利润,也不是单纯的让营收,是让营收中的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以上市银行为例,2019年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5万亿元和1.7万亿元,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为7.8万亿元,利息支出为3.3万亿元。
更重要的是,向实体经济让利并不是单纯靠银行压降资产端利率去实现,资产端利率的下降必然需要通过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才更具现实意义,否则中小金融机构将面临亏损,金融风险上升不符合“合理让利”的原则。
根据浙商证券的分析,如果按照银行业持有的企业债权份额(77%)均摊,融易新媒体,那么,银行业税后需要让利1.5×77%×(1-25%)=0.87万亿元。如果用2017年银行业净利润和商业银行净利润比例线性推算,2019年商业银行净利润约为2万亿元,则银行业净利润约为2.5万亿元。假设负债端成本不变,那么,银行业ROA要下降30BP,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ROA下降30BP,相当部分的中小金融机构将陷入亏损的风险,这实际上也不利于银行继续支持实体经济。
监管层强调“合理让利”的真实意图就是在保持银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向实体经济让利。也就是说,维持银行商业可持续,必须要保证银行收入端下降的同时,成本端也必须下降。要实现收入端和成本端的同时下降,监管层可通过降准、定向工具乃至存款降息等多种手段去进行操作。
从这个角度来看,监管层明确让利的目标对银行其实是利好,它使得此前市场对让利实体经济的模糊预期得以明确,不确定性大大下降。与此同时,“合理让利”的意图使得监管层将通过为银行降成本来对冲让利需要,以保持银行的正常经营,对银行基本面的影响基本可控。目前,银行股估值已处在历史低位,已充分反映悲观预期,且2020年以来未进行估值切换,基本蕴含了2020年银行利润增速为负的预期,估值进一步向下的空间不大。此事件若进一步压低银行股估值,随着后续半年报的陆续披露,市场长期以来对银行股的悲观预期兑现与否将逐渐明朗,银行板块或许在三季度会迎来机会。
因此,理性看待“让利实体”对银行利润的影响,降准及负债成本下行实际上是利好。虽然贷款利率先行下降对银行净息差产生了预期之内的负面影响,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同比收窄7BP至2.1%,比2019年全年降低10BP,但银行一季度仍然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5%至6001亿元,逆势增长来源于信贷的扩张,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以量补价”,一季度银行业ROA同比下行4BP至0.98%,但总资产较期初增长5.2%。
此前央行研究局明确提出,中国银行目前净利润少部分用于分红,大部分用于补充资本以进一步投放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同时自身面临信用风险上行、利差收窄、资本约束等压力,从这一点来看,除了为股东和社会创造经济价值以外,银行的社会价值不容忽视,这或许是其承担为实体经济让利的逻辑基础。
从基本面角度来看,后续负债成本的逐步下行一直是银行业经营压力改善的核心,由于贷款利率先行降低、负债成本则相对刚性,在让利初期银行净息差会呈现边际收窄的现象。因此,监管层出台各类政策压降负债成本,减轻银行负担,例如近期对高成本结构性存款的严格规范,以及信托等高收益率理财产品打破刚兑等。从行业层面已经看到一些银行开始陆续降低存款利率,后续预计降准也将落地,这将持续有利于银行稳定利差,减缓让利实体对银行利润直接冲击的力度。
截至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率总体上行5BP至1.91%,由于监管层近期再次提出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延期还本付息期限延长至2021年3月末,由此判断目前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压力尚未完全显化。下半年,银行资产质量的信用风险上行可能造成不良率上升、信贷成本攀升的局面,且会对盈利增速形成冲击,这也是央行研究局预判“银行利润增速可能下滑,不排除年内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可能”的核心原因。
根据东吴证券的分析判断,银行全行业的信用风险上行将是客观事实,但核心零售银行凭借优质的客户选择、保守且分散的授信策略、审慎的风险管控等优势,将维持资产质量的总体稳健,同时依托于厚实的拨备减值储备来平滑信用风险对盈利的冲击,并确保可观增长。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下半年需要着重关注银行信用风险,一定程度上资产质量比利差更重要。
建银国际认为,银行让利1.5万亿元会让银行盈利能力减弱,并对银行系统的流动性产生负面影响。短期内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降低准备金率而抵消,但由于银行将准备金释放用于贷款扩张,且盈利能力下降,银行系统流动性的压力最终将会上升,并有可能推高银行间利率。尽管对银行盈利能力有些担忧,但建银国际仍维持目前对中国银行业的盈利预测,预计2020年的利润增速为3%,2021年为5%。不过,如果后续政策对银行有更深的负面影响,可能会进一步下调预测。
(原标题:银行让利非直减利润)
- 标签:
- 银行,如何,让利,企业,非直,利润,间接,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