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04 09:08:27来源:融易新媒体
从“不会分”到“分得清”“愿意分”
垃圾分类开启新时尚
“没喝完的珍珠奶茶应该怎么处理?”“没吃完的汤面和一次性餐盒,属于厨余垃圾、可回收物还是其他垃圾?”近期,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垃圾分类”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不仅是在北京,在中国多个地方,垃圾分类正在成为新风尚,扔垃圾从一件“随手的事儿”变成“需要好好琢磨一下的事儿”。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各地不断探索新办法,引导民众从“嫌麻烦”“分不好”到“分得清”“愿意分”,让大家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
“分不清”怎么办
分类“神器”来助力
时下,“垃圾分类”的理念已经获得了广大居民的认可,但是,垃圾到底应该怎么分类,这仍然是件费思量的事儿,并非所有人都能完全分得清“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等。那么,分不清时怎么办?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纷纷举办,多款分类“神器”不断出现,帮助普及分类知识。
面对“垃圾分类知晓率低、投放准确率低”这个难题,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从多角度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以主题街道、社区活动和教育基地等方式,向居民传播垃圾分类的环保思想。
在青羊区的四道街社区,有一条绵延150多米的彩色画廊:几只熊猫宝宝面对4种颜色、不同标识的垃圾桶抓耳挠腮,提出各种问题。四道街小课堂的主讲小鹿老师,耐心地一一解答他们的疑问。在这个150多米长的“课堂”上,小熊猫们了解了“什么是垃圾分类”“为何需要垃圾分类”,还学会了“回收物的环保应用”“厨余垃圾及果蔬垃圾的堆肥育苗”等实用小技巧,收获多多。
这是四道街社区的垃圾分类主题街道。不同于一般的街道墙绘,四道街社区的主题街道融合了熊猫等当地特色元素,巧妙运用街道、社区院落的边角空间,以生动活泼的漫画形式吸引了居民的目光。
“很可爱,又一目了然”,四道街社区居民对本报这样评价说。
除了垃圾分类主题街道,送垃圾回家模拟游戏墙、垃圾分类我参与等不同形式的垃圾分类体验,也引来不少四道街居民的参与。孩子们甚至可以把模拟“垃圾桶”穿在身上,让自己的爸爸妈妈“投放垃圾”。寓教于乐、亲子互动的教育形式,将生活垃圾分类宣传融入居民生活中,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绿色环保理念的践行者。
四道街社区垃圾督导员熊飞越向本报表示,经过社区的宣传,目前居民垃圾分类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
在北京,市妇联采取了“小手拉大手”的推广方式,让垃圾分类走进家庭。今年3月,北京市妇联开展“美丽北京家行动,垃圾分类我先行”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垃圾分类学生创意作品征集、孩子和家长共同开展项目制学习、发布“分类Boys”漫画等多种形式,普及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内容。
“垃圾分类开头难,养成习惯就自然。垃圾分类我参与,美丽通州我受益。垃圾分类四只桶,红色来把有害投,蓝色投放可回收……”北京市通州区玉桥小学的刘咏涵写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打油诗。北京市安外三条小学的冯逸臣更是写了一个“垃圾分类小帮手”的小编程,过期的药品、火锅底料的包装袋等容易让人“傻傻分不清”的垃圾,这个小编程都能帮助分清。
百度联合北京等多个城市上线了一款“垃圾分类神器”——AI垃圾分类小程序。市民可以通过语音、视觉和文本等形式,随时随地全场景地完成垃圾分类检索查询,垃圾分类查询不再是难题。
“垃圾分类需要做好长期的宣传工作。”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袁兴中认为,“前期做好鼓励、倡导和宣传,后期建立规章制度,才能树立生活垃圾合理分类的社会共识。”
参与度怎么提升
“绿色账户”可变现
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让民众主动参与进来,提升他们的参与感、获得感很重要。
每天晚上8时许,家住成都市青羊区四道街社区的巫先生收拾干净碗筷,融易新媒体,将厨余垃圾仔细地分拣出来,走到小区垃圾集中投放点,把一小袋厨余垃圾扔进绿色垃圾桶内。此时,他只要拿出手机,用“益起分”App扫描垃圾集中投放点的二维码,即可获得这次垃圾投放的积分。有了这些积分,巫先生可在附近商超兑换环保垃圾袋和日用物品,“甚至吃点东西都行,很方便”。
“以前我们也有简单的垃圾分类习惯,但是分得没那么仔细。”巫先生表示,“现在,有害垃圾也有专门的垃圾桶了,分类投放还可以积分,非常实用。”
不只是在成都市青羊区,全国其他城市也纷纷推行“绿色账户”“绿色积分”等举措,让居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垃圾分类的实惠,真正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