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31 11:12:00来源:融易新媒体
一“梅”引来满城香
西宁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锦梅三十年引种育种让丁香开满西宁
这是5月8日拍摄的西宁城丁香花开景象(5月8日摄)。新华社发(张海东摄)
眼下,各色丁香花开满西宁古城,花朵虽纤小,但簇团绽放,亦成繁茂花序,汇成阵阵花海。
酷爱丁香的她,身材柔弱,数十年间,日复一日的坚持与探索,最终活出高原“丁香花”的风采。
从桃李年华时偶遇丁香花的“震撼不已”,到选育和保护丁香品种的历经坎坷,再到大力推广丁香种植的不畏纷争……
过去30多年来的激情与付出,让青海省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锦梅与这座城市、这片土地,结下浓浓的高原“丁香情”。
“丁香耐寒耐旱,有着高原独特气质”
如同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万千居民,张锦梅对树木和花卉的热爱与执着,与生俱来。
“小时候刮风下雨,我都要跑到果园,捡地上掉落的树枝。”张锦梅回忆,不管多细、多短的枝条,她都会一根根收集,揣进怀里当宝贝,“外地人可能很难理解,可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这棵树长这么大,太不容易了”。
张锦梅1965年出生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在她的童年记忆中,目之所及都是一片土黄色。
高原气候高寒,干旱少雨,紫外线强,蒸腾量大,加上贫瘠的土壤、光秃秃的山丘、狂风卷起沙尘,满目都是黄土、黄沙。
秋天看到一棵树凋零、一朵花凋谢,第二年开春,张锦梅都要回到原地,看看树和花是否依旧还在。
“冬天时间长,气温低,大部分植物都很难熬过。”张锦梅说,那时候她就觉得,能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的一花一草、一木一树都特别不易。
“在这片土地上种出‘颜色’,就这么难吗?”带着不甘,1985年张锦梅进入青海省农林学校学农学。毕业后不久,她被分配到青海湟中县农技推广中心,出于对植物的热爱与熟悉,4年后她被调到西宁市西山林场,负责杨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造林。
生性好强的张锦梅,和工人们一起在山坡爬上爬下,掘土、插眼、撒种。她说:“当时条件特别艰苦,膝盖磨破了,手指裂开了,脚掌起泡了,自己穿破的鞋都能堆成小山。”
除了上山栽树,她还得在实验室做杂交实验,选育杨树优种。最忙时,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接触的植物种类越来越多,但张锦梅对丁香始终情有独钟。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戴望舒一首《雨巷》,带着愁绪描绘丁香,传遍大江南北。
中学时代,张锦梅想象中的丁香,就如同诗中的江南场景,美丽又婉约。
第一次见到丁香花,还是1985年在西宁读书时张锦梅在人民公园游玩时的一场偶遇。“当时突遇变天,乌云密布的天空就像要崩塌下来。我跑到屋檐下躲雨时,突然闻到一股清香。”
张锦梅转头一看,正是一棵丁香树。“大雨从天而降,夹杂着黄沙。风雨中,丁香依旧静静地盛开,洁白的花瓣,犹如高原天空的云朵。”
多年过去,回想起当时情景,张锦梅感受“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在环境优越的地方,她生机勃勃地成长,绽放生命的绚烂。在条件艰苦的环境,她也能顽强地生存,展示生命的坚韧。”张锦梅说,丁香耐寒、耐旱、耐瘠薄,象征着高原居民独特的精神气质,也鼓舞着自己一直坚持与丁香“为伴”。
“丁香引种选育,是‘天大的事儿’”
由于高原本土植物品种、数量有限,青海省内各地开展绿化需要从外地引进大量树木、花卉品种,经过引种、栽培、驯化,验证适应高原特殊气候后,才能推广种植。
自1998年进入西宁市小桥苗圃负责480亩基地、培育造林优质苗,张锦梅开始成批栽培各类丁香树苗。
“青海寒冷干旱,而很多丁香品种却能在高原生长、繁育。因此,选育和保护丁香品种,对于增加适宜青海气候的林业物种,显得尤为重要。”熟悉青藏高原的水土光热等自然条件,张锦梅将选育、栽植丁香当作“天大的事儿”。
如果说从外地引进丁香品种,是为丰富高原植物种类;繁育和保护更多丁香品种,则有更深远的考虑。
不同的丁香品种,拥有不同的基因。通过组培、嫁接方式繁育野生丁香,再提取野生品种的优质基因,张锦梅团队就能通过杂交培育出抗寒、抗旱、抗病虫害、花期延长的丁香品种。
很多野生丁香品种也面临着濒危甚至灭绝的风险。“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稀有的丁香品种往往生长在立地条件差的野外。结种后如没有生存的土壤,便无法生根发芽,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一想到这些,张锦梅就急得整夜睡不着。
2013年,拥有20多年林业工作经验的张锦梅,被选派到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负责西宁市乃至青海省林业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