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6 18:11:28来源:新媒体
“五一”临近,假期相关的旅游预订进入高峰。然而,近期在社交平台上,“五一其实只放一天”的词条冲上热搜,引发热议。关于国定假期如何休,是否应该调休的讨论热度再起。
“凑假”模式下双休变单休
不少网友吐槽称,4月在清明假期和五一假期调休后,“凑假”模式下,连续几个星期“双休”都变成了“单休”,假期前后上了三个“六天班”。
有网友甚至翻出了2013年歌手那英关于调休放假的评论:“我就不明白这假期为什么要与星期六星期天凑到一起,而且还要挪呢?孩子连着上七天八天的课,确实挺累的……生活节奏遭打乱其实挺像分泌失调,制定假期的同学能认真考虑一下我们生活吗?”
不少网友表示,希望能够正常放假,正常双休。
更有网友表示,希望能够在不调休的情况下休更长的假。
在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4月12日发起的“你希望怎样放假?”的投票中,“不调休,也要长假”的选项票数最多,为1.1万票;位列第二的选项为“假期长短无所谓,不调休就行”,有6033票。而选择“调休拼长假”的仅517票。
中国假期真的少吗?
目前中国的休假模式有何利弊?与其他国家相比,假期真的少吗?
环球旅讯首席分析师彭涵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从舆论层面可以看出,目前公众对于调休“凑假”模式,意见很大、希望政策得以调整的呼声非常高。究其根源,在于调休“凑假”模式是没有增加大家的假期总量,只是在拆东墙补西墙,让公众在享受假期之后就必须“还债”,把欠下的工作日给补上。这种模式的导向很明显,不是为了让公众真正“休息”,而是为了集中假期、方便拉动消费经济。所以公众对此意见很大,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事实上,从全球各国的公共假期来看,中国的假期并不算少。若不计调休,中国的公共假期包括:元旦1天(1月1日)、春节3天(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清明节1天(农历清明当日)、劳动节1天(5月1日)、端午节1天(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1天(农历八月十五)、国庆节3天(10月1日至3日),共计11天,与大部分欧美国家基本持平。不过,在加上职工的带薪假期后,中国职工全年的总假期数便不及全球多数国家。
某银行分行行长、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C CHINA)银行委员会信用证组、保理福费廷组专家薛键指出,例如欧盟立法规定,所有27个成员国都必须依法授予所有员工至少4周的带薪假期,因此主要的欧洲国家的年度带薪假期(公共假期+带薪休假)都不短。
更关注人,才能真正确定带薪休假
彭涵指出,为公众提供更多实在的假期、更多的休假机会,其实代表了在节假日这个话题上的思路导向:到底是更关注人,融易新媒体消息,还是更关注经济和消费?
可见的是,近年来,“确定带薪休假”一直是政策力推的方向。
如2019年12月12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总工会、中国气象局等9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改善节假日旅游出行环境促进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优化节假日出行环境、增加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景区管理水平以及完善带薪休假制度、制定出台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的办法等。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积极确定带薪休假制度,促进带薪休假与法定节假日、周休日合理分布、均衡配置。
2023年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完整确定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
彭涵称,从长远来看,更关注人,才是真正地关注经济和消费,这也是国家层面力推带薪休假等政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