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21:27:01来源:新媒体
中国核心CPI自2020年起已连续三年低于1%,进入2023年,CPI和PPI也不断走低,这样的低通胀与全球的高通胀形成强烈对比。
如何理解中国低通胀的原因?低通胀环境下的经济表现如何?通过哪些政策措施才能保持合理的总需求水平和温和通胀?……围绕低通胀时期的经济表现这一主题,不少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都在推出自己的理解。
近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宏观政策季度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CF40发布了2023年第二季度CF40宏观政策报告《走出需求不足和低通胀——基于美日欧三段历史的回顾与启示》(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专题部分观察了三段海外历史经验,即通过回顾美国大萧条(1929-1933年)、日本(1998-2012年)和欧元区(2014-2016年)低通胀的三段历史经验,总结需求不足和低通胀的原因以及走出低通胀的政策启示。《报告》认为,给定外需的趋势变化和现有的政策力度,2023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复苏速度大概率会延续二季度的情况,是比较温和的复苏进程。
与会的CF40专家学者也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关于当前经济运行的图景,并围绕最主要的政策争论做了客观深入和非常全面的阐述,他们观察思考和判断,对当下经济问题以及面临的政策选择的理解,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最突出矛盾
《报告》宏观部分指出,2023年第二季度全球经济景气回落、金融条件仍在收紧,国内公共支出放缓、真实利率上升、社融扩张乏力。此背景下,我国经济运行呈现物价偏低、就业承压、企业效益修复不明显、消费温和恢复以及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融资规模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等特点。
《报告》指出,总需求不足仍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
基于以上分析,《报告》认为,接下来宏观政策首先要做的是尽快释放明确的稳增长信号,并给出相对明确的政策目标,避免预期“脱锚”。在宏观政策选择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调节总需求的有力宏观政策,把两种政策的工具都用足就能走出总需求不足的局面。
《报告》还明确,低通胀有好有坏——“好的低通胀”,来自供给方的生产率改善带来了较低的通胀水平,低通胀同时还伴随着高增长和高就业;“坏的低通胀”则来自需求不足,低通胀的同时还伴随着一系列负面变化。
《报告》专题部分回顾了美国大萧条(1929-1933年)、日本(1998-2012年)和欧元区(2014-2016年)低通胀的三段历史经验。
三个样本国家或地区在陷入“坏的低通胀”和走出“坏的低通胀”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共性——与低通胀相伴的,是信贷增速下降、投资和消费下降、经济增速下降、失业率上升、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下降等一系列连锁表现。严重的需求不足和低通胀难以凭借市场自发力量治愈,信贷紧缩、资产价格下跌、收入和盈利预期恶化会相互强化,加剧需求不足和低通胀。
“核心通胀持续低于2%不太好,持续低于1%很低迷、很危险,持续低于0%则很糟糕。” CF40资深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在发布会上强调,坏的低通胀带来的恶果丝毫不逊色于恶性高通胀;而走出低通胀以后,宏观经济指标将有全面改善:一是货币和信贷增速显著回升,二是资产价格显著回升,三是企业投资显著提高,四是居民收入和就业市场改善,五是政府收入上升。
《报告》分析表示,美国大萧条源自于金本位和真实票据理论的双重失败。对于日本1998-2012年的通货紧缩,《报告》提出,从速水优(1998-2003)、福井俊彦(2003-2008)到白川方明(2008-2013),几任行长治下的日本央行一直犹豫不决,直至安倍政府上台引入通胀目标制度、数量与质量的量化宽松政策(QQE),才走出通胀和失去的二十年。
“与大萧条和日本长期通缩相比,欧元区处在通货紧缩的边缘,还没有完全陷入通缩。”《报告》表示,欧央行的应对措施更像是一场针对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的预防针。尽管受到个别成员国质疑,欧央行采取了非常坚定的降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得益于欧央行坚定的宽松政策,欧元区的长期通胀预期在此期间始终被央行2%的通胀目标牢牢锚定,这是欧元区能够成功走出低通胀的关键。
破局关键:降低真实利率,恢复信贷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