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30 01:29:32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AI四小龙”——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争抢科创板上市第一股的“冲动”正遭遇挫折。据记者了解,递交注册申请且已问询的云从科技、依图科技分别因为需补充材料和保荐人要求而在3月份中止审核,旷视科技刚刚完成问询,商汤科技则还没有披露上市计划。事实上,筹划上市的人工智能概念公司大多遭遇困难,比如云知声、禾赛科技等企业也终止上市。
人工智能IPO公司之所以出现“上市难”情况,关键因素来自这些企业普遍暴露出来的高研发投入、持续亏损等问题。
未来机器人CEO兼联合创始人李陆洋对《红周刊》记者表示,“这是最坏的时期,也是最好的时期”。他进一步解释说,去年的疫情让AI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行业涌入众多新进入者,同时整体估值水平大涨。“AI企业排队上市,是为了融资推动自己的产品尽快商业化,进而取得竞争优势。如果企业真正有‘硬实力’,应该尽快拿出真实的落地数据和商业化方案,让盈利能力匹配自己的估值。”
在盈利能力和高估值存在落差的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在发挥作用。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私募机构研究总监告诉记者,科创板细化了上市门槛,要考核利润。同时为了防止突击融资,新规定要求IPO前12个月入股的,必须锁定三年。“这导致一些企业不得不撤回注册申请”。
人工智能风口渐熄
初创公司从排队IPO到集体“回家”
2018年是人工智能行业的融资大年,其中,依图科技两轮融资拿到了3亿美元,云从科技拿到了10亿元,商汤三轮拿到了22.2亿美元。但到了2019年,AI企业融资金额同比下降达34.8%。整体上,在那两年,AI企业融资开始显现出聚焦头部初创公司的格局。
据了解,“AI四小龙”的投资方阵容强大,数量众多。根据天眼查显示,依图科技从2012年9月至2020年6月共经历了10次融资,战略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中国、高瓴资本等;商汤科技2014年11月至2018年9月共经历了9次融资,投资方包括软银愿景基金、厚朴投资、银湖资本、阿里巴巴、Temasek淡马锡、IDG资本等;云从科技从2015年4月至2020年5月共经历了10次融资,投资方包括中网投、上海国盛集团、南沙金控、工商银行、众安资本、顺为资本等;旷视科技从2011年11月至2019年5月共经历了7次融资,投资方包括工银资管有限公司、阿布扎比投资局、中银投资、麦格理资本、阿里巴巴、蚂蚁金服、联想创投等。
有些投资机构分投两家AI公司,以实现“投赛道”的目的。在资本助力之下,从去年底到今年初,AI公司排队IPO。
麦吉洛咨询(Magirror Research)资深分析师司马秋对记者表示,“这几家公司常年亏损,但是研发和业务开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投资机构持续输血是不长久的,所以他们急于上市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其次,投资机构也希望通过上市从AI四小龙上获得回报,推动AI四小龙上市。最后,为了鼓励更多的科技企业上市,科创板初期政策比较松,更容易上市。”
元气资本研究员宁泊为也对记者表示,上市进程通常与融资轮次以及资本需求关系较大。“而科技企业从2019年末开始,融资的难度已经很大,主要是估值泡沫的问题。过去是有技术提供想象力即可,而现在对商业模式的落地看得更谨慎。”
如今,被市场关注的AI IPO公司大多“止步”科创板。对此,IT互联网观察家、科技新媒体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对《红周刊》记者表示,“从资本趋向看,近两年投资本身就在趋于理性,同时有更多的概念领域被关注,包括实体经济也在近年更受重视。而在AI概念本身没有重大利好情况下,冷处理属于正常。”
未来机器人市场总监陈欣告诉记者,2020疫情倒逼AI行业发展,许多细分领域投资热度高涨,“投资人最关心的是业务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而且除了看重技术和产品,也开始重视整个业务各个环境的竞争力,包括运营、客户关系、生产制造等环境。在AI产业发展中,场景比技术更为重要。”
持续“失血” 落地乏力
AI公司基本面过关难
从AI四小龙公司经营来看,招股书显示,近三年,旷视科技的营收排名第一,云从科技的营收于2018年、2019年稍高于依图科技。但在净利润方面,旷视企业、云从科技、依图科技连续三年亏损,旷视科技位列亏损第一名。“四小龙”之外的云知声和禾赛科技也有类似情况,其中,禾赛科技一度扭亏为盈,但在2020年1月至9月再度转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