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11 00:26:05来源:融易新媒体
文 | 肖小和 谈铭斐 陈奕欣
为规范标准化票据融资机制,更好服务中小企业和供应链融资,中国人民银行于2020年2月14日发布了《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此办法根据前期标准化票据试点经验,为规范标准化票据融资机制,联通票据市场和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挥债券市场的专业投资和定价能力,增强票据融资功能和交易规范性而制定。标准化票据将对票据市场带来重大影响,成为票据非标转标的最佳路径,有望真正打开数万亿级市场。
一、标准化票据定义、创设背景及特点
1.标准化票据定义
根据《办法》定义,标准化票据是指“存托机构归集商业汇票组件基础资产池,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而创设的受益证券。”
2.标准化票据创设背景
《资管新规》出台之后,非标资产的投资主体受到极大的限制,票据资管业务的前景变得灰暗,票据从业人员一直在努力探索票据资产的非标转标路径。2019年8月15日,为了解决因包商银行接管事件带来的中小金融机构融资成本因信用风险溢价而高企、票据贴现市场及转贴现市场出现的流动性断层问题,为对流动性压力较大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上海票交所发布《关于申报创设2019年第一期标准化票据的公告》,正式创设标准化票据,为票据资产从“非标准化”向“标准化资产”转变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3.标准化票据的特点
(1)债券属性
从《办法》定义看出,标准化票据非通常意义上的支票、本票、汇票种类之一,其符合关于标准化债权产品的界定,实质是债券,设计接近于资产证券化产品,核心是基于基础资产现金流发行的证券(受益证券)。
(2)票债联动
《办法》中对于标准化票据的创设要求指出“标准化票据的交易流通适用于《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交易流通”,且“适用于现券买卖、回购、远期等交易品种”。这意味着标准化票据在一定程度上打开票据投资窗口,联动两个市场,整合两个资源,具备联通银行间市场以及资本市场帮助信贷市场融资的功能。
(3)破产隔离
与试点时期标准化票据不同的是,《办法》让上海票交所从原本“存托机构”的角色脱离,并将该角色赋予具有明确条件的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并要求“标准化票据的基础资产应独立于原始持票人、存托机构、资金保管机构、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及其他参与人的固有财产”,确定了基础资产的独立性,明确了破产隔离的概念,为处置有问题资产奠定了基础。
二、标准化票据的设计理念
(1)扩大票据投资者范围,进一步服务实体经济
票据作为具有信贷属性的短期融资工具,具有传导货币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融资的功能。但我国票据市场在发挥融资功能时仍受制约,金融机构参与投资票据资产受限。票据职能发挥受阻的主要原因一是票据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性质,按《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不得将资产管理产品资金直接投资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理财产品投资于非标准化债券类资产的余额也受监管限制。因此,票据业务的标准化正当其时,通过推进票据“非标”转“标”进程,将打破资管产品及理财产品投资者与票据资产的阻碍,扩大票据资产的投资者范围,落实货币政策的传导,进一步满足实体企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2)解决现有票据市场流动性断层问题
“包商银行事件”打破了刚性兑付,受“包商银行事件”影响,数家金融机构频出现信用风险,同期限的银行承兑汇票,票据的贴现及转贴现利差因承兑行信用风险而拉大,各交易机构调整授信白名单,引发票据市场流动性断层问题。
由于底层资产较好的票据本身就具备较好的流动性,因此较难成为票据标准化市场的主体。相反,底层资产可能存在信用风险的标准化票据可能成为该市场的主体。因此,标准化票据业务的发展有利于盘活原本票据市场上以“网红”银票、商票、财票等流动性较差、信用主体风险较大的票据资产,拓展这类票据的应用场景,将这类票据资产推入参与主体范围更广、投资者风险偏好更多的货币市场,有效解决当前票据市场流动性断层问题。
(3)联通票据市场与货币市场,提高票据市场抗风险能力
标准化票据创设前,票据仅流通于票据市场,直接投资者为银行及持牌券商,票据市场的风险承受主体较为集中。通过创设并推广标准化票据,打通票据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壁垒,券商、基金、保险、资管等非银机构的介入,有利于丰富市场交易结构、交易策略的多样性,从而平抑票据市场波动,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
(4)为供应链金融服务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