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17:14:10来源:法治日报
来自江苏南京的王先生前不久通过顺丰速递给刚去澳大利亚留学的孩子寄出一个包裹,仅过了3天,孩子就收到一条“地址不正确,您的包裹递送已暂停”的短信。因为确实没收到包裹,孩子便不假思索点开了短信上的链接,并留下一连串个人信息……
噩梦随之而来。诈骗分子对王先生的孩子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恐吓胁迫,并唆使孩子向父母索要巨额钱款。王先生这才警觉起来,意识到孩子可能被遇诈骗,遂向国内警方报案。警方调查发现,王先生的孩子遇到了当下十分猖獗的“国际包裹+电信网络诈骗”。
在全国上下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深入的背景下,针对境外中国留学生尤其是“小留学生”的电诈案持续多发,已成为打击此类犯罪的难点和痛点。此类电诈案具体有何套路?该如何破题?《法治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诈骗窝点设在境外
花样翻新防不胜防
近日,记者采访江苏警方了解到两起其侦办的涉留学生电诈案细节。
其中一起案件中,遭犯罪分子“洗脑”后的受害留学生急于摆脱“犯罪嫌疑”,又担心遭驱逐出境、跨境抓捕,遭胁迫诱骗至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上的一处小屋,自拍了遭“绑架”的视频,并通过本人社交账号将视频发送给其父亲,索要1500多万元的巨额“赎金”。
另一起新发案件中,受害留学生王某接到一个自称是“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州卫生部”的电话,称其身份信息可能遭盗用,并将电话转至虚假的“上海市公安局”。电话中,诈骗分子假扮的民警谎称王某涉经济案,提供了虚假拘捕执行文书。该留学生在对方诱骗下以“学校要资产证明”为由,让家人向其转账180多万元,又通过网银转账至诈骗分子提供的“安全账户”。不久后对方失联,该留学生才知道自己遭骗。
“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电诈案件,技术上不断翻新,迷惑性、隐蔽性不断增强,融易新媒体消息,且由于90%以上诈骗窝点设在境外,属于典型的跨国有组织犯罪,也是典型的非接触式犯罪,给侦破案件带来了很大挑战。”南京市公安局反诈支队支队长张蔚介绍。
张蔚说,一些留学生脱离原有社会环境和父母保护后,对公检法机关的办案方式没有任何概念,一旦遭骗上当,损失金额往往巨大。减少这类犯罪危害最迫切、最直接的方式是让广大留学生充分了解电诈的特点和危害,形成强烈的反电诈意识,对各类陌生电话和不明网络链接时刻保持谨防。
层层设陷套路颇深
有人被遇二次诈骗
记者梳理多起留学生电诈案案情特点,发现该类犯罪套路主要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步:诈骗分子假冒“某快递公司”“某银行”或“大使馆”等发送短信链接,套取留学生个人信息,再以“某某公安局”为名给留学生打电话,告知其涉嫌跨国洗钱案、国际金融诈骗案、重大经济犯罪案等已经面临刑事侦查,随时将遭“驱逐出境”或者“引渡回国”。
第二步:诈骗分子通过网络P图方式,发送所谓的某某公安厅(公安局)的刑事犯罪立案决定书、逮捕书、拘留书或取保候审书等,并发送虚假网络链接,让留学生“亲眼目睹”自己已涉案且遭警方通缉,待留学生遭唬住后,再要求以刑事办案保密为由,签订“保密协议”,或假借伪造的“保密法”“保密令”,要求受害人不告诉家人、老师和同学朋友,为后续精神控制和洗脑做准备。
第三步:诈骗分子会要求受害人下载不明软件,在几周或者数月内,让其通过该软件发信息、打电话和视频等随时报告行踪,上传和家长的聊天记录,并开放摄像头方便“侦查取证”等。其间冒充专案组警察、检察长等角色,轮番对受害人进行恐吓、诱导,让受害人对其身份深信不疑,对其提出的要求言听计从。
第四步:诱导受害人转账。一般会要求受害人提供资产资信证明、存款证明等,诱骗家长将巨额资金汇到孩子名下的账户上,再以所谓“安全账户”为幌子,诱骗留学生把钱转账过去“自证清白”。有的甚至会要求受害留学生以各种比较急迫的理由,如遭当地执法机关扣留、遭人绑架等向父母索要巨额资金,家长苦于信息不对称、无法及时联系孩子掌握真实信息,不得不将钱款转出。
“犯罪分子通过不法渠道获取受害人个人信息,包括手机号码、电子邮箱、个人照片乃至身份证照等,在实施完诈骗后可能贩卖给其他诈骗团伙,以帮助挽损等理由实施二次诈骗。”南京市公安局反诈支队副支队长耿明宁介绍,还有一些受害者通过在网上搜索“律师”“网警”等,希望帮助挽回损失,从而落入犯罪分子的圈套,再次被遇电信网络诈骗。
精准宣传反诈知识
揭露核心作案手法
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营业部跨境金融服务中心近日举办了一场线下培训活动,南京反诈民警马轩作宣讲,120多位留学新生和家长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