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29 18:50:02来源: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杜丽娟北京报道
监管对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日益加强。根据人民银行行政处罚信息,截至6月30日,2020年公布的反洗钱行政处罚金额累计超3.7亿元,罚单数累计298笔,其中1~4月累计处罚金额已超过2019年全年水平。
在银行业发布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一周年后,《反洗钱法》的修改工作也正式启动。一位金融业负责风控业务的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今年上半年反洗钱罚单总额远超去年,因此金融委对反洗钱的监管也特别重视,目前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已经成为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管内容。
“受此影响,预计年内《反洗钱法》修改工作将大大提速。”该人士说。在此之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也表示,我国将持续强化国家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协调机制,并将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纳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议事日程。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介绍,因为洗钱活动常常与恐怖活动、贪污腐败和偷税漏税等犯罪联系在一起,所以《反洗钱法》的修改也与当前的国际形势有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取反洗钱调查和监测分析,以打击洗钱及相关犯罪活动。
今年以来,反洗钱形势严峻。根据人民银行的行政处罚信息,第二季度反洗钱行政处罚主要涉及银行、保险、证券、支付、期货、信托、财务公司七类机构。
从罚单数量上看,主要集中在银行机构,共对39家银行机构开出65笔罚单。从处罚金额上看,主要集中在支付机构,共对8家支付机构开出11笔罚单,处罚金额合计约18835万元,其中3笔处罚金额超过500万元。
普华永道中国风险与控制服务部合伙人唐昊观察到,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是首要处罚原因,共涉及82笔罚单,合计处罚金额约10313万元。
上述金融业人士分析,银行机构自身有严格的准入审核制度,但相对中国金融行业资产规模,反洗钱处罚力度仍有待提高。“在实际操作中,银行机构对股东、实际关联人等信息的核实,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提高反洗钱监管能力。”该人士说。
记者了解到,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银保监会早前曾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银行业保险业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的通知》,要求将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情况纳入机构日常监管范围,并在现场检查工作中贯彻监管要求。
按照银保监会的要求,该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将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情况纳入机构日常监管工作范围,并在现场检查工作中重点对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相比金融机构65笔的罚单数量,支付机构的大额罚单也受到关注。行政处罚信息显示,二季度共有3笔处罚金额超过500万元的大额罚单,其中,单笔罚单最高金额超1亿元。
唐昊介绍,以往大多数处罚案例中,机构单项处罚金额为20万~50万元(致使洗钱后果发生的,处罚金额为50万~500万元),合计处罚不高于350万元(致使洗钱后果发生的,合计处罚金额不高于3500万元)。
“此次处罚信息中,出现了1亿元的大额罚单,说明监管机构对《反洗钱法》处罚规则的运用已经发生了转变,从结果看,目前大额罚单主要集中在支付行业及客户身份识别模块。”唐昊分析。
记者了解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支付业务的交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其隐蔽性功能,实际操作中很容易被用作洗钱的工具。
多位市场人士预测,4月份《反洗钱法》修改工作正式启动后,针对各项违规行为的出现,大额罚单很有可能成为常态,加之支付业务此次出现了较大的罚单,因此从修法角度看,年内《反洗钱法》修改提速的预期也符合当前现实。
此前的2020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也明确,要全面提高金融服务与金融管理水平,继续强化反洗钱监管力度。种种迹象显示,当前,我国反洗钱监管正在持续加码。
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也值得关注。根据《中国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评估报告(2017)》,当前中国对网络借贷机构的监管,以及网络借贷机构在风险认识和风险控制方面仍存在欠缺。
对此,唐昊建议,金融机构需特别注意不同业务场景下的客户身份识别,比如身份证明文件有效期即将过期的客户,以及对工商状态已注销或异常的客户等信息,要提示客户及时更新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