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04 15:40:02来源:经济日报
2024年,支持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政策接连出台,各地也积极布局相关产业,成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各地在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又将带来哪些机遇?
各地加快产业布局
人形机器人是各地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点布局的产业方向之一。
2023年7月,上海傅利叶智能发布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GR-1;2024年6月,上海开普勒探索机器人有限公司在中国人形机器人开发者大会展示区上,展示了通用人形机器人“先行者K1”……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上海着力下好“先手棋”,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上海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注重人形机器人整机与大模型深度融合,加速实现具身智能。”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表示,2023年上海发布了《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到2025年,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在品牌、应用场景和产业规模方面实现“十百千”突破,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其中,上海将人形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的新赛道,将加快人形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并运营开源开放社区,打造开源生态。上海市宝山区委副书记、区长邓小冬表示:“目前已经集聚近300家机器人创新企业,且以每年不低于20%的速度快速增长,接下来将打造上海市首批‘市区协同’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机器人及高端装备,加快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前不久,杭州市西湖区组织数百位海外留学人才、外国人才参观西湖区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云栖小镇等创新平台。在创新基地,球形机器人、医疗机器人、腿足机器人、管道机器人等科研实验室成果,以及最新款仿生机器人“WuKong4”的惊艳表现,让参访团成员大开眼界;在云栖小镇,五八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为参访团介绍了大尺寸仿鸵构型双足机器人的研究进展……目前,该区完整启动5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按照“源头创新—要素支撑—成果转化—场景应用”的培育链路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前瞻布局共同支撑着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壮大。
记者从浙江省经信厅了解到,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较为全面,覆盖整机、核心零部件、软件系统等主要环节,拥有核心企业70余家。9月份,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浙江省人形机器人整机年产量达到2万台,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浙江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好,整体上处于全国第一梯队。”浙江省经信厅未来产业处处长孙体忠表示,浙江将以整机制造为引领,推动整零布局协同化,以企业创新为主导,推动技术攻关体系化,以强链补链为核心,推动产业培育集群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多元化。
为抓住人形机器人产业机遇,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要着眼世界前沿技术和未来战略需求,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开展整机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攻关及工程化应用,推动机器人技术从“仿人”向“类人”演进,并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加速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同时,北京市区两级政府联动,加强创新要素的协同,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北京市经开区、海淀区、石景山区等区域也发布了相关行动计划,将人形机器人作为主导产业推动集聚发展。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19年起制定人形机器人五年规划,北京通过支持人形机器人整机平台研发,带动产业链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技术攻关,攻克了高扭矩密度伺服电机、高响应力控关节、减速器等核心部件。同时,支持建立创新联合体,相关成果已率先开展示范应用。
创新中心加速落地
前不久,2024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开跑,人形机器人“天工”在起点和终点为选手们“加油打气”,成为马拉松赛场上的“明星”。自2024年4月正式亮相以来,这款来自北京亦庄的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一直备受关注。
目前,“天工”已完成两次迭代,长高了、变壮了,也更聪明,具备了流畅的手眼协调、手眼交互等功能。“天工”的成长,是北京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天工”的娘家——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也在2024年10月正式升级为“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