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6 16:28:03来源:法治日报
记者调查直播间保健品销售乱象
主播夸大保健品治疗功效坑了消费者
● 夸大、神化普通产品功效让观众误以为是保健品的直播不在少数,有的主播在宣传保健食品时暗示其具有治疗功效。有买家听信主播宣传,买回来食用后发现不仅没有效果,反而耽误了治疗时间
● 获得相应资质的主播在宣传介绍保健品时,应该真实、准确地介绍保健品的有关信息,不能宣传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的内容,不能宣传具有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内容,也不能与药品或其他保健食品进行比较等内容。此外,还应当提示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
● 对于销售保健品的商家,平台要严格审核其是否具备相应资质,如果发现存在虚假夸大宣传行为的,要及时采取停播下架等措施;监管部门需加大日常监管力度,严厉查处保健品虚假夸大宣传等违法违规问题,情节恶劣的要公开曝光,并依法列入个人诚信记录,加强失信联合惩戒
“你与人交往时是不是因为口腔有异味而尴尬,现在有一个火爆产品‘清幽卫士’糖果,由纯植物和中药磨成粉压制而成,可以清除口腔异味,安全无副作用,还能调理脾胃……”某直播平台,一位主播正在热情介绍产品,且特意强调该产品的“脾胃调理功能”。
有观众询问:“可以清除幽门螺杆菌吗?”主播回复道:“嗯,这位粉丝明白我的意思。”
商品详情页面介绍,该产品买3送2,共88元;买2送1,共58元;单瓶29.8元。页面上还详细介绍了该产品的成分和功效,尤其介绍了何为幽门螺杆菌,并强调“该病的不良预后是胃癌”。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观看多场直播发现,类似这样夸大、神化普通产品功效让观众误以为是保健品的直播不在少数,有的主播则直接带货保健食品,如复合维生素片、鱼油胶囊、钙片等,且在介绍时暗示观众其食品具有治疗功效。
而根据相关规定,在网络直播营销活动中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事先进行广告发布审查的商品和服务,不适宜以网络直播形式营销。
为何保健品在直播间大行其道?肆意夸大产品功效有何违规之处?该如何规范此类现象?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夸大普通食品功效
混淆视听欺骗买家
“我们是复合果蔬提取的维生素,是食品级的维生素,没有任何副作用。如果你有爱掉头发、头发易油、手上脚上经常掉皮、睡眠不好等情况,可以直接拍,食用后都能得到改善。”
近日,来自广东省汕头市的欧女士刷直播时看到主播正在卖力推销某品牌“血橙复合B维生素咀嚼片”,直播间滚动的评论也在称赞这款产品的功效。结合自己爱掉头发的情况,欧女士没有犹豫便购买了3瓶。
收货后她按照说明书开始服用,可每次吃完后不到10分钟就开始胃疼。“一开始我以为是自己吃错东西了,后来反复确认几次才发现是这款维生素的问题。”欧女士说,她去该品牌店铺查看相关评论,才发现有不少人评论称自己吃了同品牌的“多维牛磺酸素”后呕吐腹痛、全身起红疹,到医院急诊;还有人称,自己服用了该店铺售卖的“血橙复合B维生素咀嚼片”后出现不良反应,如胃疼、喘不上气、过敏等。
记者在直播平台搜索“保健品”,该品牌相关产品便映入眼帘,且有不少直播间的主播都在销售该品牌产品。并且,其产品价格与正规药店销售的具有同类功效的产品相比,要便宜很多。
以该品牌“蓝莓叶黄素酯压片糖果”为例,主播称“用眼过多的都可以使用,融易新媒体,每天两片就能补充所需的叶黄素”,4瓶装共144g仅需69元;而记者在线下某药店购买30g一瓶的保健食品叶黄素胶囊就要69元。
记者注意到,除了上述产品外,该品牌在售的其他产品,如多维牛磺酸素、维生素C咀嚼片、烟酰胺咀嚼片等产品都没有“蓝帽子”的标识,产品说明里面也没有注明保健作用等信息。但主播在介绍这些产品时称具有淡化斑点痘印、祛皱、补充胶原蛋白、减少掉发、提高抵抗力等功效。
记者在评论区询问,为什么这些产品功效如此多却没有“蓝帽子”标识?对方回复称,这些产品并不是保健品,只是食品级的维生素,或者说是营养补充剂。
据了解,保健食品的包装或标签上必须有“蓝帽子”标识。“蓝帽子”下方有“批准文号”,如“国食健字G××××××××”等。并且保健食品包装必须注明名称、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配料、功效成分、保健作用、适宜人群、食用方法、日期标示(生产日期及保质期)、储藏方法、执行标准、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名称及地址、卫生许可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