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18 13:10:01来源: 经济日报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完整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展普惠金融是重要环节之一,离不开完善的信用体系支持。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信息共享,能更好提升信用评级的科学性、准确性,更精准满足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如何在乡村生根开花?带着这个问题,经济日报记者来到四川省攀枝花市展开调研。
发展普惠金融难在“信用”
“农民需要钱,银行不敢贷”。长期以来,这一供需矛盾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普惠金融的推进。记者调研发现,普惠金融受制于两方面阻碍。一方面,抵押担保难,农村经营主体多为农户、个体经营者和小微企业,普遍缺乏金融机构认可的有效抵押担保。另一方面,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备,信用环境有待改善,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估风险。
地处四川南部的攀枝花市是我国冬季果蔬主产区。芭蕉菁村位于攀枝花市米易县,平均海拔1500米,气候温和,早晚温差大,光照充足。芒果种植业是该村的主导产业。这里的芒果成熟晚、上市迟,与其他芒果产区形成“错峰”优势,市场上同期鲜有竞争对手。
钟文华是芭蕉菁村目前种植晚熟芒果规模最大的农户之一。2007年,他回乡寻求创业机会。“最开始从事苗圃种植行业,后来被遇了销售困境,生意做不下去了,但到了2013年,我看到村里的芒果品质好、产量大,感觉这是个不错的商机。”钟文华说,鉴于自己拥有丰富的种植业经验,他决定用承包的土地改种晚熟芒果。
然而,农业生产有其固有的周期性和投入要求,经济作物虽然效益更佳,但成本也更高。芒果种植初期,需承包土地、购置果苗、扩大规模、建设设施等。对于普通农户来说,这笔投入在5万元至10万元,而对于专业大户来说,投入将高达50万元至200万元。当时,农户如果在银行申请贷款,由于缺乏抵押物,只能选择“三户联保”这种担保方式,每户的贷款上限是5万元。这笔钱对于承包了70余亩土地的钟文华来说可谓杯水车薪。在芭蕉菁村,像钟文华这样面临资金难题的农户还有很多。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如何破解融资难题?关键在于搭建“信用”桥梁,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唤醒农村资产的信用价值,让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信用数据评估信贷风险。
信用体系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基石。其中,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尤为关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强调发展普惠金融,扩大信用贷款规模,解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完整振兴的意见》强调“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金融监管部门积极贯彻确定,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文件。
记者发现,农村信用体系是涉农信用信息归集、信息共享应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农村诚信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机制的制度安排。其核心价值在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破解农村融资难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然而,信用村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2018年,邮储银行在攀枝花市启动信用村建设项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攀枝花市分行副行长杜笑宇说,在筛选行政村的过程中,优先考虑产业基础扎实、信用环境良好,且村“两委”有积极合作意愿的行政村。“落实了合适的行政村后,还有5个关键步骤,包括走访村委会干部、评定道德品质、采集农户信息、评分评级展示初始额度、公示信用户名单。”杜笑宇表示。
在此过程中,基层政府的参与至关重要,部分地方政府和基层行政组织是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导者或者领导者。记者了解到,一些银行会聘任村“两委”成员担任金融机构挂职副行长,协助进行信用评定、授信参考以及不良贷款清收等工作,达成了银农协管的合作。
“每家每户有几个劳动力、有没有不良嗜好、有没有欠债,像这些银行不了解的情况,正是我们熟悉的。”芭蕉菁村党支部书记苏国象说。村里成立了由村干部组成的5人评定小组,对拟评定信用户进行道德品质无记名评价。“这一环节对于确保信用评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苏国象表示。
首批评定中,芭蕉菁村共有30多户村民遭评定为信用户。钟文华是其中一员,他获得的初始贷款额度是30万元。“当时正在扩大种植规模,到处筹集不到资金,这笔钱解了燃眉之急。”钟文华说。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在攀枝花市,邮储银行已累计建设214个信用村,采集信用户达10568户,年内新增233户。目前,已为6382户信用户完成评级,授信金额达到3.5亿元,信用户贷款结余15631万元。邮储银行米易县支行已建成信用村71个,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采集信用户5000余户,授信金额达1.56亿元,发放线上信用户贷款1.28亿元。其中,芭蕉菁村授信户数已达910户,授信金额5020万元,贷款余额23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