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15:47:49来源: 经济日报
“构建千亿级AI(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体系、打造金融影像文字识别产品、实现批量授信及贷后全流程数字化……”在上市银行陆续公布的2023年年报中,除了备受市场关注的经营业绩指标外,多家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同比上升,数字化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在大模型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的探索力度明显加大,为写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化转型成效初显
已披露的上市银行2023年年报显示,半数以上的银行在金融科技投入上实现同比上升。从“四大行”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2023年投入金额分别达272.46亿元、248.5亿元、223.97亿元和250.24亿元,同比增长3.9%、7.06%、3.97%和7.45%。
在股份制银行方面,2023年有2家银行的金融科技投入超过百亿元。招商银行科技投入141.26亿元,尽管同比略减0.3%,但仍是股份制银行中投入金额最多的机构;中信银行金融科技投入达121.53亿元,同比增长38.91%,是同比增长最多的上市银行。
“作为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金融科技在多数上市银行处于重要战略位置。但目前数字技术发展本身及其在金融业的应用都需要较多的研究探索,需要增加金融科技投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对银行业来说,通过增加投入加速推动数字化转型,对于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服务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金融科技投入的增加,多家银行在2023年的数字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场景构建这一关键领域。
工商银行年报显示,围绕“数字工行”建设目标,加快打造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数字金融服务体系,以搭平台、提能力、拓场景、建生态为主线,创新数字金融发展新模式。2023年,数字化业务占比99%以上。依托企业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打造“融E云”对公数字金融服务平台,面向专属客群推出专精特新服务专区、普惠专区等服务,为客户提供涵盖金融与经营多场景融合的生态服务。
招商银行加大科技投入,围绕线上化、数据化、智能化、平台化、生态化等完整推动数字化重塑,逐步建立金融服务生态圈,探索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智能化应用在智能客服、流程智能化、质检、海螺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场景实现全职人力替代超1.7万人。
多家银行在年报中提及,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完善自身科技金融体系。例如,兴业银行设立数字运营部,积极探索数字运营新模式,努力打通数字化到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优化调整总行信息科技板块组织架构,将高级管理层下设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更名为金融科技委员会;将信息科技管理部、金融科技创新部调整设立为金融科技部;将数据中心更名为运营数据中心,推进科技治理架构转型,强化信息科技统筹引领作用。
加快应用大模型技术
2023年,随着由ChatGPT掀起的大模型海啸浪潮席卷全球,AI大模型技术成为多个行业领域探索布局的重点,银行业也不例外。
记者注意到,6家国有大型银行以及中信、招商、兴业等多家股份银行在2023年年报中披露了大模型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情况,AI大模型技术或将成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
中国建设银行年报中提及,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攻关。自主研发人工智能平台,并在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实施“方舟计划”。大数据平台覆盖超3万个物理节点,数据治理基础进一步夯实。中国农业银行年报中披露,依托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加快推进大模型技术预研孵化,客服知识库上线谜底推荐、知识库辅助搜索等功能。
中信银行打造了软硬件一体化的中信大模型平台,完成千亿级开源大模型部署,探索落地代码生成、智能操作等场景。招商银行把握大语言模型的落实性机会,开展大语言模型建设和应用。一方面积极加强大模型建设,引入千亿参数大模型,用自有语料调优、训练、适配行内场景,跟进开源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并在专业场景自研百亿参数大模型。另一方面探索大模型在零售、批发、中后台的应用。同时,搭建大模型体验平台,接入多个国内主流大模型。
在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看来,当前各家银行纷纷加码布局大模型技术应用探索,以金融科技赋能强化客户服务能力,有利于增强银行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和客户吸引力。在当前净息差收窄背景下,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脚步,提升智能投顾等非息业务能力,也有利于抢占市场份额、提升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