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8 10:35:01来源: 经济日报
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离不开货币政策的稳健实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强调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可以看到,针对疫后经济恢复的曲折性、波浪性特点,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固本培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调节力度明显加大
去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但也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为此,中国人民银行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经济恢复的关键时点主动担当、连续出招、组合发力,政策支持有力、有度、有效,为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最新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广义货币(M_2)余额299.56万亿元,同比增长8.7%;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85.72万亿元,同比增长9.0%;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3.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
货币政策在总量上是否合理?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记者发布会上曾表示,“支持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均衡投放,实现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如果以此为标准考量,可以看到M_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分别为8.7%、9.0%,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基本相匹配。从信贷数据来看,今年前2个月累计新增贷款6.37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次高水平。
近年来,货币政策持续为实体经济的恢复向好提供稳固有力的支撑。人民银行继去年两次降准0.25个百分点后,今年开年又降准0.5个百分点,在量上充分保障了资金供给。在上述发布会上,潘功胜也表示“降准还有空间”。此外,叠加降低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激发有效需求,货币政策支持宏观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LPR变化直接关系到企业和居民的贷款利率。在发达经济体快速加息背景下,人民银行坚持“以我为主”,融易新媒体消息,在2023年6月、8月两次引导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分别累计下降0.2个和0.25个百分点,持续为企业居民“减负”,有效激发国内需求。同时,确定好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因城施策放宽房贷利率政策下限;引导有序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为5000多万户家庭每年节省利息支出约1700亿元。2024年2月,5年期以上LPR再次下行0.25个百分点,降幅为2019年LPR改革以来最大,预计将推动一季度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再创新低。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空间。我们在货币政策的调控中,将更加注重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着力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稳定物价,为经济运行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潘功胜表示。
注重信贷投放质效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对此,人民银行着力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结构优化,更加注重信贷质量提升。记者从人民银行了解到,今年2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3.13万亿元,同比增长28.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5%;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4.2%、18.5%、21.4%,均明显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与此同时,国民经济薄弱环节贷款支持力度稳固。记者了解到,2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0.42万亿元,同比增长23.1%;涉农贷款余额58.99万亿元,同比增长14.5%;民营经济贷款余额65.12万亿元,同比增长11.6%。
信贷投放更加注重“量稳质优”,银行加快调整优化贷款结构的脚步。环业投资集团(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银行需要在保持贷款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加大对新兴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这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也有助于银行自身业务结构的优化和竞争力的提升。
“今年将在保持信贷投放均衡、稳定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优化信贷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能,做到有增有减,增的是服务普惠小微、乡村振兴、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减的是在一些落后淘汰领域从紧配置金融资源。”九江银行行长肖璟说。
中国银行普惠业务相关负责人同样表示,将围绕制造业、高科技等重点领域产业链,结合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地方优势集群,加大链企融资支持,对“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优惠利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