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1:53:13来源: 中国经济网
今年7月,双碳领域热闹非凡。
7月10日至16日是第33个全国节能宣传周,12日拉开了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的“全国低碳日”活动序幕,16日正式迎来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两周年的纪念日。
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开的最新数据,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约2.4亿吨,累计成交额约为110.3亿元。
事实上,碳配额交易市场只是碳资产运营当中的一小部分,未来需将碳排放资产、碳汇项目乃至数字资产流通进一步结合起来,才可以打开碳排放和数字经济深度复合发展的广阔市场。
而自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战略以来,有越来越多的机构部门、企业和专家,踏上了一条可信“双碳”之路,探索如何将区块链数据可溯源、不可篡改的天赋异禀应用到解决碳排放数据可信度上来,并进一步使碳交易市场化运作释放出更大潜力。
区块链技术,迈出碳核查第一步
7月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意见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这预示着时隔六年之久,我国有望重启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审批。
征求意见稿“第三章”特别提到减排量核查的有关实施要求,例如,“项目业主应当加强对项目实施情况的日常监测,确保项目减排量数据可测量、可追溯、可核查。鼓励项目业主采用信息化、智能化措施加强数据管理。”
碳排放数据核查核算正是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双碳治理的最早探索形式。随着双碳战略落地实施三年,有越来越多行业被纳入碳核查范围,然而如何确保企业碳排数据的连续性和真实性却一直困扰着碳核查核算工作的开展,甚至一些第三方核查机构被曝出和控排企业存在违规交易、弄虚作假行为。
在二氧化碳排放监测计量核查方面,国家明确肯定了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重要性。2022年6月,科技部等九部门印发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明确提到,“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的数字监测、报告、核查流程,支撑监测数据质量不断提升。”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双碳数智化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关键过程上链存证,防止碳排数据被篡改,因此可以解决第三方核查核算的数据来源真实性和报告权威性的问题,满足政府考核要求,搭建可靠可信的碳监管环境。
在微众区块链联合金链盟、FISCO BCOS开源社区推出的“链筑可持续”2023ESG系列研讨会上,中国移动研究院技术总监、区块链首席专家董宁表示,基于区块链系统监管下形成的碳排放MRV“采集-核算-报告-核查”环节,是解决后续其他双碳治理业务的“牛鼻子”。
近年来,中国信通院的专家团队也在积极部署基于区块链的可信双碳数字平台架构。信通院区块链工程师、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开源组组长程阳预测:“区块链在双碳场景中的核心爆发力和巨大潜力将是智能合约。”
程阳表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可信双碳基础设施,主要服务于三大类碳场景,一是核查核算确定碳数据真实来源,并通过智能合约对计量规则、碳排放因子方面进行规则处理;二是赋能交易和金融服务,可以基于区块链底层设计碳排放权和相关碳资产的金融属性产品;三是国家监管,利用区块链数据不可篡改、可溯源的属性加强对碳交易市场的监管,规范碳市场秩序。
搭载可信基础设施,踏上“碳资产运营”路
除了解决碳数据可信度问题,可信“双碳”之路更广长远的目标在于碳资产运营,衍生出绿色供应链项目,对产品碳足迹进行管理以及碳资产运营等上下游业务。
然而,当前双碳工作更多是被企业当成管理工具,从市场化角度来看,如何做好碳资产运营是全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除了发展渐趋成熟的碳配额交易市场之外,未来需将碳排放资产、碳汇项目乃至数字资产流通进一步结合起来,才可以打开碳排放和数字经济深度复合发展的广阔市场。
总体而言,区块链技术除了在碳排数据可信采集和碳排数据可信存储之外,还在碳排数据可信共享等方面赋能企业做好碳资产运营工作。程阳分析称,在企业内部碳排管理、机构之间碳排交易、碳排跨境贸易与国际合作等方面,区块链可以实现双碳治理降本增效。
“在企业决策方面,通过区块链实现碳排数据可信采集和链上可信存储,可以将碳数据呈现给企业的管理团队,在碳计量、碳核算等业务上形成双碳管理决策。在机构交易之间,区块链可以将碳排放市场的不同交易主体打通,例如碳排企业、金融机构、监管机构、核查机构等,形成高效交易,实现碳排放数据共享、发挥碳排放数据在碳核查、碳金融、碳减排等方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