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21:09:02来源:新媒体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气候模式,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洋表面温度变暖有关。它平均每2至7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9至12个月。世界气象组织预测,厄尔尼诺事件在2023年下半年持续的可能性为90%。
厄尔尼诺或致今后气温“创纪录”
世界气象组织4日说,热带太平洋地区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预计今后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将进一步升高,可能在5年内出现创纪录高温,各国政府应做好应对相关气候事件的准备。
世界气象组织在最新通报中提及5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内容包括预测2023至2027年这五年内至少有一年会打破2016年创下的高温纪录,概率达到98%。这一组织区域气象预报服务部门负责人穆富马·奥基亚在记者会上说,今后5年“我们可能经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
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农产品产量影响
7月4日,据农业农村部消息,目前全国进入汛期和盛夏季节,也是秋粮生产和防灾减灾关键时期。预计汛期气候状况总体一般到偏差,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厄尔尼诺后期快速发展,“小概率高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农业生产面临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
申万宏源表示,我国大米、小麦产量受厄尔尼诺影响较小。
(1)大米:厄尔尼诺对全球大米产量影响较小,可能导致印度大米减产,对稻谷价格没有明显的正向或负向影响。中国、印度为全球大米主产国,合计大米产量占全球的50%以上,其中,中国大米产量受厄尔尼诺影响较小,主要原因为中国稻谷主产区为南方,厄尔尼诺会导致中国南方多雨,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故厄尔尼诺对中国水稻产量影响较小。
但厄尔尼诺可能会导致印度大米减产,厄尔尼诺易引起印度高温干旱,且通常开始发生于5-8月,此时正值印度大米播种与生长季节,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
(2)小麦:厄尔尼诺对全球小麦产量影响有限。中国、印度、俄罗斯为小麦前三大主产国,三国合计小麦产量占全球的40%以上,厄尔尼诺对中国、印度小麦产量影响较小。
中国小麦以冬小麦为主,通常在10月播种,次年5-6月收获,而厄尔尼诺通常开始发生于5-8月,对冬小麦的影响较小。印度小麦的生长周期与中国的冬小麦较为重合,通常在10月播种,次年5月收获,故厄尔尼诺对印度小麦产量影响较小。
中信证券认为,厄尔尼诺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主要侧重于种植业,并体现为三个主要方面。
1)扰动相关作物生长。国内玉米种植主要分布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厄尔尼诺年份夏季,黄淮海地区出现极端高温干旱现象概率提升,而东北地区可能更易于出现寒潮和干旱现象,均不利于玉米生长发育。例如,1997-1998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期间,东北、华北玉米主产区旱情严重,导致当年玉米产量同比减少18.2%。
2)刺激优质种子需求。一是,高温干旱预期下,农户会优选具备耐热、耐旱、抗逆性高的品种;二是,粮价景气预期强化,进而刺激农户对优质品种的需求。
3)结构性影响农产品进口。我国大量进口的农产品包括大豆、原糖、棕榈油等。厄尔尼诺背景下,全球农产品供应结构性趋紧,推高相关农产品进口价格,并通过农产品之间的普遍替代性,推高农产品整体价格。若厄尔尼诺状态持续,我国原糖和棕榈油进口价格或将提高。
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电力需求增加
除了对农作物的影响外,厄尔尼诺现象还可能导致电力需求增加。当前,我国多地持续遭遇高温天气,高温热浪导致各地电力负荷激增。发电企业持续满负荷运行,全力保障电力供应。
民生证券表示,厄尔尼诺影响下,高温时间点较往年提前,江苏、浙江电网分别较2022年提前19天、8天负荷破亿。早前中电联预测,正常气候情况下,预计2023年全国最高用电负荷比2022年增加8000万千瓦左右;若出现长时段大范围极端气候,则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可能比2022年增加1亿千瓦左右。该机构称,考虑到夏季风电出力有限、晚高峰光伏无出力的特性,预计2023年、甚至2024年“缺电”都可能是一道“无解之题”,关注当前电源装机下潜在的结构性“缺电”。
国金证券指出,迎峰度夏正式开启,全国多地迎来普遍高温。国内保供形势测算结果印证“十四五”总体电力紧平衡,但区域间存在差异。近三年有效发电容量与最高负荷之间的供需差正在缩小,而高温预期下最高负荷或将进一步攀升且可能提前到来。南方、华中、华东等仍存在硬性电力缺口的区域在用电高峰时段更有可能出现电力供需偏紧的情况;而东北、华北、西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