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1 18:08:02来源:新媒体
20世纪80年代,我在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很多领导同志对我比较熟悉,而我对国有股的市价减持批评得最早,也最有理论色彩,所以我较早被邀请参加了座谈会。时任中国证券报社社长陈乃进,也是我在那个会场上认识的,由此开始了我与中国证券报多年的深度合作。
我记得会议从8月到9月开了四五次,争论很激烈。随着市场下行和讨论的深入,反对者越来越占上风。2001年10月22日,国务院授权证监会发表声明,暂停执行刚刚发布了4个月的减持决定,以便进一步征求意见和研究制定具体操作办法。这也意味着高层已经认识到,国有股减持不是一个简单的财政问题,而是涉及证券市场的改革和制度安排问题。很自然地,证监会就替代财政部,成为下一步解决问题的主导部门。
陈乃进敏锐地觉察到,国有股减持遇到的挑战反映了我国流通股、非流通股的设置存在严重问题。因此,给政府建言献策提供思路、推动中国股市全流通改革,是中国证券报这样的主流大报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虽然当时市场上和理论界关于这方面的观点有很多,但是多有自己利益和眼界的局限性或偏激性,缺乏既能够从全局眼光又接地气的建设性分析文章,引导讨论理性地深入下去。因此,会后不久,他就约我给中国证券报就这个题目写几篇有充分说理性的文章。这样就有了2001年9月27日、11月15日我在中国证券报发表的《中国股市的最大国情》《在风险和挑战中实现多赢格局》两篇整版通栏长文,均在当时引起了普遍关注,被内部和外部材料广泛援引。
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正式决定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原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2003年下半年,中国证券报再次洞察先机,发起了“中国股市是否走向边缘化”的系列讨论。2003年9月2日,中国证券报以整版通栏形式发表了我写的《股市发展需要大思路》文章,开始了这轮系列讨论。9月11日又用同样版面发表了我写的《资产重组期待浴火重生》作为讨论系列之六。10月8日,融易新媒体,中国证券报再次发表了我写的《破解股市全流通谜局》,并在头版头条做了要闻提示。11月13日,发表了我写的《全流通与减持不能混为一谈》的特约财经时评。中国证券报于12月20日、12月22日、12月31日,连续发表了我的三篇文章。中国证券报组织的这些系列讨论和发表的各方面文章,对中央形成股权分置改革思路、作出决定发挥了其作为中央媒体的积极作用,被各方广泛认为代表了主流声音。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九条”正式发布,意见中首次明确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这样,中央高层正式将问题的提法从国有股减持转为股权分置改革。
虽然股权分置改革的问题提出来了,但是究竟如何改,还面对各方面分歧的意见和各种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平衡,如何真正实施和推进仍然是一个难题。记得中国证券报为了推动不同意见和观点的讨论和交锋,当时专门组织了中国证券报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组织专家进行讨论交流,有时请来中央部委的同志一同交流情况和信息。当然在某些场合,有个别专家言辞激烈,观点偏激,相互之间争论不下甚至发生言语冲突。但是中国证券报组织会议的领导和同志总是兼收并蓄、积极引导,尽可能地综合其中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自己的渠道向上反映。好多年后,一些与会的专家谈起来,不少人至今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进入2005年,上证指数创出自2001年以来的新低。一些人对于在这个时候推出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股权分置改革进入临门一脚的时刻。2005年2月2日,中国证券报发表我写的《中国股市面临大变革》的整版通栏文章,指出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原则不是追究历史得失补偿,而是要保证社会公众即流通股股东不因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受到伤害,还大家一个健康、规范、前景光明的全流通市场。3月18日,中国证券报又在头版以通栏转整版方式发表了我写的《股权分置的市场化分散决策原则和方案》的万字长文。4月底,在A股市场继续探底过程中,证监会最终发布了股权分置改革试点通知,股权分置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2005年5月10日,三一重工首份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亮相。我在4月下旬因左手的可疑肿瘤动了手术,在五一长假中吊着绷带赶写了《市场转折的信号——股权分置改革试点通知评析》,中国证券报将其在5月10日以头版通栏形式发表。文章开宗明义指出,与四年前我发表《漫漫熊市的信号》时的情况截然不同,股权分置改革“方向正确,瑕不掩瑜”,而且“正是在这种熊市弥漫的气氛中,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性转折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文章结尾总结道,“当熊市的阴影逼近时,有人正在飞蛾扑火;当牛市的信号初现时,有人还在拼命出逃。其实与牛市末尾的狂热和自信一样,熊市尽头的悲观和绝望,也是同样的盲目和错误。”“中国证券市场正在胸怀和迎接的,是和持续高速增长并令世人瞩目的中国经济并驾齐驱的英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