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31 20:33:03来源: 华尔街见闻
图片来源:摄图网
当新一轮食品科技如雨后春笋般急速涌现的时候,一个国土面积只有上海浦东新区面积的一半大的小国家也高高举起了农业科技的旗帜。
它,就是新加坡——一个国土面积仅721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国,其农业用地占比仅1%。
别看新加坡面积小,其在农业新科技领域的野心可不小。分层式立体养鱼场、写字楼楼顶设置蔬菜种植区、实验室养虾、人工智能辅助种菜和养鱼……在新加坡,花样繁多的食品科技让人眼花缭乱。
狭小的国土面积、高昂的农业成本、处于劣势的农业经济根本挡不住新加坡政府推动农业发展的决心。政府推出了一个名为“农产品30·30愿景”的发展规划,并成立食品局来推进实现该愿景,确保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流程都能获得有效监控。
作为一个超过九成的农产品需要依赖进口的国家,新加坡的农产品“30·30愿景”是指,到2030年,国产农产品在其560万国民的食品需求中的占比从当前的10%提升到30%。
新加坡政府的这一举措是为了加速推动农产品行业向高科技转型,实现可持续农耕、渔业养殖等技术创新,减少对进口食品的过分依赖,提高农产品的自给能力。
在去年7月宣布成立新加坡食品局计划时,该国环境及水源部长马善高解释了政府出台此愿景的原因:
鉴于全球食物供应链的复杂性,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保障新加坡的食品供应越来越具挑战性……成立新加坡食品局是适时的,新加坡旨在把食品挑战转化为战略优势。
农业是新加坡的劣势长年以来,新加坡的农业经济一直相对落后,不仅发展空间小,而且国产农产品数量颇为有限。
新加坡地域狭小,东部为平原地区,西部和中部为丘陵,适宜农业生产的耕地不多。而且,新加坡人口密度非常大,在世界排名第二,每平方公里约有8000人。高密度人口占用了大量土地,因而留给农业的土地并不多。
新加坡的天气也不适合大规模发展传统农业。该国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炎热潮湿,年平均温度在23摄氏度至35摄氏度之间,湿度在65%至90%之间,发展农业只能因地制宜,传统粮食作物种植较少。
由此看来,新加坡政府打算将本国产农产品供应占比提高至当前的三倍这一目标颇为宏大,压力不小。这就决定了该国必须通过高科技手段来克服农业资源局限的缺陷,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
主打“科技牌”和“空间牌”在这样的背景下,摆在新加坡面临的可选项并不多。从目前来看,政府和农产品行业企业主要从先进科技和农业立体空间上入手。
“每当谈到新加坡的食品安全问题,我都会说不要从土地的面积上考虑问题,要思考空间问题,因为可以向上发展、向侧面发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S Rajaratnam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粮食安全副教授Paul Teng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
新加坡政府和农业从业者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正推动发展都市农业。为此,政府不惜投入大量真金白银。
在2019年财政预算案中,新加坡政府计划未来三年投入共46亿新元(当时约合人民币225亿元)推行包括农业在内的经济转型措施,覆盖食品制造、餐饮、零售和物流等产业。
新加坡研究、创新与创业理事会将拨款1.44亿新元(约合7.2亿元人民币),支持农产品科技相关研发工作。新加坡企业发展局旗下投资公司与合作伙伴,将投资逾9000万新元(约合4.5亿元人民币),协助农业与食物科技创业公司成长,包括为其介绍生意伙伴,协助它们打入新市场。
此外,政府还通过创立单一企业融资计划来规范融资渠道和提高融资效率。
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Temasek)已经投资了Sustenir Agriculture等本国垂直农场,还为高度自动化的多达八层楼的立体养鱼场Apollo Aquaculture Group提供7000万新元资金。
政府在淡马锡理工学院设立水产养殖创新中心,与本地渔场合作,采用自动喂鱼人工智能养鱼系统,控制鱼的品质、分量和大小,减少饲料浪费,节约投入成本,协助业者把新加坡打造为热带水产养殖中心。
新加坡政府大力提倡和推广叠层式种植技术,鼓励民众在室内和屋顶种植农产品。垂直农场的概念正在该国蓬勃发展。这一新型农业主体的数量在三年内翻了一番,迄今已超过30个。
此外,新加坡还积极培育水培农场,人们在人工光线下种植羽衣甘蓝、樱桃西红柿和草莓等非国产品种,并将这些科技农产品销售给当地超市和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