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2-09 03:55:01来源:中国青年报
规培要求学员在规培结束后应该具备独立诊疗的能力。面对已经学习过的常见病、多发病,不仅要能进行快速的识别与诊断、应对可能出现的急性加重或并发症,还要基本掌握这些疾病的标准诊疗流程与规范。
规培学员在规培过程的实践中遇见的常见病、多发病,“自然不会与教科书完全一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规培的唐维提到,一方面,临床遇到的患者经常是不典型的,往往还合并有其他专科的疾病;另一方面,临床的诊疗会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不断改进、发展,而教科书没办法随时更新。唐维总结说,这些更凸显了临床实践和学习的重要性,即使是很简单的常见病,也应该保持谨慎、灵活的态度学习和实践,同时通过积累实践经验,更要关注患者个体差异,主动学习新知识。
处理难度低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医生日常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临床业务能力的体现。“不断积累对常见病的诊疗经验,为我们识别、解决复杂病例打下基础,也是我们学习医患沟通的过程。此外,无论病情复杂与否,我们都是在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这是医生的职业精神和使命。”唐维说。
接触、处理一些严重复杂病例时,除了诊治技能,许多规培学员也会在医患沟通技巧、人文关怀意识、精神意志品质等层面经历淬炼。
唐维回忆起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志雄曾说,在现今医疗水平普遍提高的背景下,病情严重又复杂的患者常常是我们很好的“老师”,他们的病情是在普通患者或教科书上见识不到的,甚至可以称为“活的教材”。如果能学会处理好这些复杂患者的疾病,以后面对普通患者时会更游刃有余。
唐维规培中遇到的印象最深刻的患者,是一名有腹腔复发性巨大脂肪肉瘤需要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其肿瘤血供极其丰富,与腹腔脏器严重粘连,切除过程中患者一度因大量失血而陷入危险。主刀的吴晖教授果断将肿瘤迅速切除并结扎血管,稳定患者的情况。最终经过肿瘤切除、联合脏器切除(包含部分小肠、部分结肠、胰和十二指肠)和消化道重建,手术历经20多个小时才结束。“令我感慨的是整个手术麻醉护理团队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意志力,还有主刀教授的冷静和果断。幸运的是,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加上患者顽强的生命力和家属的配合与理解,最终患者的恢复也很顺利,基本康复出院。”唐维说。
唐维也提到,在规培期间,除了学习如何应对困难手术中的突发情况外,为了在围术期管理好疑难复杂疾病的患者,他还学会了如何进行医患沟通。在住院病房里,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医疗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住院医师往往是患者治疗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我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体验和康复效果。我以前并没有深入理解的一点是,医患之间其实常常处于信息不对等的状态,情绪激烈的患者很常见。在规培初期,我也会因为不理解而与患者或者家属发生矛盾。”唐维坦言。
但是随着规培的深入,唐维也在逐步成长。等再面对情绪激烈的患者时,唐维会告诫自己,要更多从患者角度想问题,再去沟通,并想办法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患者的矛盾就变得很少。当然,这需要建立在医生足够掌握患者病情,对患者也足够了解的基础上。
唐维承认,管理严重复杂症状的患者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参与手术更是极其考验体力和意志力的过程。“但我十分感谢这些挑战,真正的手术可以迅速地锻炼人。通过与这些病例的接触和治疗,我不断成长、进步,为自己的医学之路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意义。”他说。
忙碌中不能放弃独立思考
徐九洋认为,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他在急诊科轮转时就有所体会。急诊科和病房不一样,在病房,很多时候患者上午做完检查,下午片子传过来,规培学员会有时间和小组内有经验的前辈医生一起开会读片子、讨论,再进一步地判断,得出结论,但在急诊很少会有充足的时间。
徐九洋主要负责急诊轻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复杂、危重的患者会转到更高年资的医生那里。“从判断患者可能是什么疾病,开立某项检查,到患者去急诊的CT室做完检查回来带着片子来找你,过程是很快的。在急诊,特别是夜里,可能会缺少其他人的帮助,放射科也不会迅速出具诊断报告,这时就需要规培学员在准确读片后,当即独立作出判断。”已经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徐九洋说,这就是独立诊断的一种演练,需要尽快锻炼出这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