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04:25:01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张佳星
今年5月17日是第20个“世界高血压日”。高血压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早诊早干预是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手段。”近日,湖南省岳阳市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胡春莲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如果在1级高血压时,能通过药物和改善生活习惯进行早干预,控制住血压走势的话,大部分患者生活将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中国高血压流行和防治现状》报告显示,很多高血压是由正常高值血压逐渐演变而来。如果对于正常高值血压不积极干预,多数人就会逐渐形成高血压。那么,如何发现高血压高风险人群?当前高血压治疗药物和干预手段有哪些?我国在高血压预防、诊疗、管理方面有哪些新进展?
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
“高血压是指非同日三次测量血压,收缩压都超过140毫米汞柱,或者舒张压都超过90毫米汞柱。”胡春莲介绍,高血压按病因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高血压一般是原发性高血压,由一些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属于继发性高血压。使用三种以上降压药(包括利尿剂)仍不能控制的高血压,则遭称为难治性高血压。
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多个部门制定的《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中,有两项明确与早诊、早干预相关的硬性指标:到2030年30岁以上的居民高血压的知晓率不低于65%、高血压患者基础规范管理服务率达到70%。全国范围内的调研显示,2018年,我国成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41.0%、34.9%和11.0%。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血压并进行恰当干预,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由于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等原因,高血压患者出现了年轻化趋势。如《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数据显示,18—34岁青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超过10%,且呈上升趋势。
高血压患者年轻化已经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年轻人患上高血压,主要是因为生活方式不太健康或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等。”胡春莲说,她在临床上曾经遇到过十几岁的小患者。《中国高血压流行和防治现状》报告中显示,中国约有4%的儿童血压水平处于持续升高状态,高血压已成为中国儿童常见心血管代谢异常疾病,而肥胖是儿童高血压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强化医防融合应对疾病
由于现代社会环境变化以及老龄化趋势,高血压患病群体年龄跨度不断增大、患病比例不断增加。为了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特别提到要强化医防融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傅卫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依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为切入点,实施城乡社区慢病医防融合提升工程。医生不仅要进行诊疗,还要为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建议,帮助其通过适量运动、健康饮食等方式控制肥胖等高血压危险因素。
近年来,我国在高血压诊疗相关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例如广东省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李丽团队研发的“CT引导下臭氧介导的去腰/肾交感神经术”,为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提供了创新方案。该技术采用经皮穿刺技术,以臭氧为媒介,落实手术靶点后局部注射医用臭氧,以降低患者的肾交感神经活性。临床研究显示,接近50%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在术后12周随访期间达到了减药标准,在降压药物显著减少的基础上,术后血压进一步下降。该技术仅需一根普通穿刺针、一台普通CT机以及一个医学臭氧生成仪便可实施,操作过程只需10—20分钟。由于所需医疗器械容易获得,这一方案易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推广,有助解决偏远贫困地区高血压患者的诊疗困难。
除了治疗技术不断提升,融易新媒体消息,我国的高血压筛查、防控、监测等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刘小清告诉记者,近年来,多地从社区层面加强了包括高血压在内的慢病防控体系建设,社区防控在高血压管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例行发布会上,多个地区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基层在高血压防治方面的努力。例如江西省依托基层智慧医疗系统应用,建立诊前筛查、诊中随访、诊后管理服务流程和“两慢病双向转诊”工作机制,引导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实现全周期健康管理。云南省完整实施18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和35岁以上人群测血糖,引导群众开展健康自我监测。
医保方面,国家医保局设立了居民医保高血压、糖尿病“两病”专项保障,用于支付二级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发生的“两病”药品费用。
谨防高血压防治常见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