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2 00:55:01来源:光明网
我国正在被受或者面临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并不在少数。《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指出,DPNP是由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导致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其在国外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0%—26%。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20~79岁糖尿病患者约1.41亿人,以此推算,我国约有DPNP患者近3700万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以及体力活动时间减少、超重和肥胖流行率上升等糖尿病风险因素的增加,未来我国DPNP患者人群将面临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任何一款获批用于治疗DPNP的药物。换言之,我国近3700万DPNP患者一直在“忍痛”等待属于他们的针对性用药。
幸而,近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传出好消息,由我国医药企业自主研发的第三代中枢神经系统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克利加巴林,针对DPNP适应症上市许可申请已经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预计很快将能服务于DPNP患者。
困境: DPNP患者为什么难止痛
如影随形的痛,是DPNP患者最大的感受。
“腿上像一直有蚂蚁在爬”“疼到不敢碰,连袜子也不敢穿”“疼得睡不着觉,感觉有人拿针不停扎”“火烧火燎地疼”……这是临床最常听到的DPNP患者对其痛感的描述。除此之外,DPNP患者还因为疼痛而出现了失眠、焦虑等问题。因而,止痛成了DPNP患者最迫切的需求。
然而, DPNP的形成机制极为复杂,包括外周敏化、中枢敏化、下行抑制系统的失能、离子通道的改变等,并且几种机制之间还可以相互影响。
外周敏化与中枢敏化简单来说,就是与“疼痛”有关的神经元过度“兴奋”,对“疼痛”的感知和传导能力都有所“加强”,导致原本只是针刺一样的痛感经过神经元过度“感受”后,疼得像遭蜜蜂蜇了一样。
下行抑制系统的失能则像是带着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等激素小朋友“春游的老师,压制不住”小朋友的兴奋,导致患者出现了疼痛、睡眠障碍、焦虑等问题。
离子通道的改变的情况就更为复杂了,研究显示有多种离子通道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而感觉神经元中离子通道的表达、转运和磷酸化是“兴奋”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了钙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等。
基于DPNP复杂的病理机制,临床对其一直采取对症治疗的原则,也就是通过药物控制或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觉。但因为当前一线治疗药物多存在药物起效缓慢并且通常需要滴定给药、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剂量不足或其他不规范用药的情况,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容易擅自停药或减少药物剂量,最终致使患者满意度低并对治疗丧失信心。
同时,我国对于镇痛类药物的核准十分严谨,批准上市及临床应用管理极为严格。因此在投入同等研发精力、资金成本、时间过程的前提下,医药企业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更容易拿到监管部门批复、更容易遭投入使用的药物。
多方因素之下,针对 DPNP适应症的标准用药迄今为止尚未出现,DPNP患者也一直是“忍痛求生”。
曙光:DPNP患者或将有专属“止痛药”
4月27日,于苏州举办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水清教授与疼痛领域权威专家汇聚一堂,融易新媒体消息,就海思科医药集团研发克利加巴林针对疼痛的治疗研究进展及成果进行了分享。
据悉,该药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适应症的上市许可申请已经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有望成为全球首个无需滴定的第三代中枢神经系统钙离子通道调节剂。
如果把钙离子通道想象成“高速公路”,它上面有个叫VGCC 的“检查站”,站里有一名专项检查 “钙离子运输车辆”的收费员“α2δ亚基蛋白”, 中枢神经系统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相当于是“α2δ亚基蛋白”手持的“红外线扫描仪”。
当α2δ亚基蛋白拿到“红外线扫描仪”后,就能快速识别想要偷偷通过“检查站”的钙离子,减少钙离子“蒙混过关”向内流入,继而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等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相较于第一代、第二代中枢神经系统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克利加巴林这台“红外线扫描仪”更好用——“开机速度”更快、“待机时间”更长、安全性更好。
从患者用药感受角度来说,克利加巴林无需滴定,可以直接使用目标剂量,药物使用便捷。其次,药物起效快速,用药第1周就能显著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睡眠问题。同时,头晕、眩晕、嗜睡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绝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到中度,无需处理。并且,克利加巴林持续使用可长期有效控制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