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4 15:03:02来源:经济日报
横琴岛西北角紧邻珠江磨刀门出海口处,坐落着一座占地750亩的现代产业园——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自2011年作为《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首个落地项目落地横琴以来,园区科研总部、孵化器、加速器和大项目片区入驻了多元共存、梯次分明的中医药产学研主体。至2022年底,产业园共注册企业233家,其中澳门企业61家;签约入驻企业91家,其中澳门企业36家。园内15家企业累计获得超28亿元融资,成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重点打造的“四大新产业”之一——中医药产业的主要创新载体,产生了显著的集聚效应。
内地企业抢滩“双布局”
2021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从知名药企到产学研机构,再到创新药领域的创业企业,拓展境外市场的内地中医药企业纷纷抢抓机遇,“抢滩”布局横琴与澳门。
成佳兴兼任两家企业的商务总监,一家是创新药研发初创企业——珠海市藤栢医药有限公司,另一家是生产销售型企业——澳门岐英堂制药有限公司。成佳兴的日常工作是在琴澳两地谈合作。“藤栢有研发优势,聚焦产品研发,多谈融资与股权合作;岐英堂有澳门中药制造准照,本地生产销售渠道通畅,聚焦品种合作。”成佳兴说。
合作区以及大湾区针对中医药产业密集出台的若干支持政策,让这里成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宝地。去年发布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支持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到,对中药创新药按实际投入研发费用的50%给予支持。获得临床批件和完成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的,每个品种最高分别奖励1100万元、1400万元、2600万元、4000万元。成佳兴十分看好这一节点性激励政策。他介绍,藤栢成立5年来,研发投入已逾亿元。“中药创新药的研发周期长,企业最需要的除了完善的上下游配套,就是资金支持。对于创新药企业来说,合作区大力度的支持无异于雪中送炭。”成佳兴说。
在中医药领域,“澳门制造”是国际公认的“金字招牌”。澳门特区《中药药事活动及中成药注册法施行细则》去年生效,同名同方药、经典名方制剂的注册申请,不再需要提交临床研究资料。成佳兴说,去年以来,内地中医药企业通过岐英堂的澳门产线代工同名同方药,借“澳门制造”出海上市的合作明显增多。
按照《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对在澳门审批和注册、在合作区生产的中医药产品、食品及保健品,允许使用“澳门监造”“澳门监制”或“澳门设计”标志。采访中,更多企业试图将横琴研发生产的中成药产品到澳门注册,融易新媒体,以“澳门注册+横琴生产”模式,用好用足琴澳优势。珠海市丽珠中药现代化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药学博士尚强告诉记者,公司由上市企业丽珠医药集团于2021年在合作区注册成立,致力于中药新药与大健康产品研发,以及改良型新药等中药“二次开发”和学术培育。今年4月他们还将在澳门新设中医药科技公司,并在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租赁生产车间,将“澳门监造”“澳门监制”的大健康及高端药材产品销往港澳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
澳门与内地中医药形成合力
不只有内地企业“借船出海”,不少澳门中医药企业也借助合作区与大湾区创新高地,探索“出岛入湾”新路径,抢抓内循环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021年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化在港澳已上市传统中成药注册审批,当年底首批3个港澳传统外用中成药获批内地上市,澳门中成药“张权破痛油”是其中之一。
获批在内地上市,意味着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全球最大市场。为了应对产品需求扩张,澳门张权药厂迅速提升产能、扩建厂房。内地市场的支撑,也让张权药厂将原销售市场受到其他因素冲击的风险降到最低。
早在5年前,张权药厂就在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的帮助下提升质量控制标准,达到莫桑比克的注册要求后获准在该国上市销售,成为澳门本土制药品牌走向国际的第一批代表产品。
和张权药厂一样,澳门澳邦药厂有限公司也是在澳门市场深耕多年的老牌药企。公司总经理刘帝恒说,他们2017年就入驻了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借产业园之力,公司的两款产品已于2018年“出海”,在海外注册上市。此外,澳邦药厂还与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合作,研制出纳米制剂产品,带动了澳门中药生产工艺的创新。
“琴澳和鸣”,佳音阵阵。一边是走出去,一边是融进来,内地研发和资源优势与澳门品牌和对接葡语国家的窗口效应正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推进中医药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