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9 15:39:01来源:界面新闻
近两年,随着国家和地方的双线推进,关节、创伤、脊柱三大骨科耗材先后纳入集采范围,大降价背后,曾经被认为是“香饽饽”的骨科似乎风光不再。
但相反,2020年6月,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在科创板上市,热捧之下市值一度接近600亿元。而对于大众而言,每逢大型展会,酷炫的手术机器人总能抓住大众的目光。
从整个手术机器人领域上看,据统计,2021年,国内手术机器人融资共有33起,20起的单笔融资金额超过1亿元。这年11月,拆分自微创医疗集团的微创机器人登陆港交所,创下当年医疗器械行业IPO市值新高。今年以来,精锋医疗、思哲睿也先后递表。
同时,先行者已陆续拿到变现的敲门砖。仅今年上半年就有9款手术机器人获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不过,它们的商业化前景到底如何?这些动辄售价几千万、开机上万元的高端医疗设备能否得到医院和医生的青睐,谁又将为它们买单?
医生使用频率低按照临床应用领域,手术机器人可分为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经皮穿刺机器人等,前两类产品最为成熟,并占据了约八成的市场份额。
其中,腔镜手术机器人以达芬奇机器人为代表,其2000年在美国上市,2008年进入中国市场。两款国产机器人威高妙手-S、微创图迈则分别在2021年10月和今年1月获批。
骨科领域,同样是美敦力、捷迈邦美、史赛克等进口品牌先行。国产产品中,天智航的第三代产品天玑、天玑2.0分别于2016年和2021年获批。今年上半年,和华关节机器人、骨圣元化手术机器人、键嘉ARTHROBOT机器人、微创鸿鹄也先后拿证。
史赛克Mako智慧机器人单髁关节置换应用系统(PKA)。摄影:陈杨从理论上说,相比于传统开放式手术,手术机器人具有操作灵活精准、高倍高清视野、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优势,可帮助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医生感染风险和疲劳程度,并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均质化水平。
不过,尽管早有产品上市,但手术机器人在国内的装机量和手术渗透率都还处在起步阶段。
从装机量上看,2020年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保有量为189台,仅是美国的5%。健康界研究院研报指出,全球骨科手术机器人装机量已过千台,国内装机量超过140台;在手术量上,天智航2022年中报称其已累计完成近3万例骨科机器人手术,占据了国内主要市场份额。但实际上,国内每年约要进行的骨科手术达到500万台。
覆盖率低使用量小的背后,手术机器人“在满足临床需求上还有不少优化空间”是许多医生共同的感受。
夏群是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骨科主任,据他向界面新闻介绍,他每个月要完成大约200台手术,而骨科机器人只参与了其中的3-5台,实际上,他只有在徒手操作手术把握不大或不够规范时才会使用骨科机器人。
“在很多领域,骨科机器人的确可以保证精准度,例如在脊柱上植入椎弓根螺钉,或在臀部肌肉、软组织等不容易定位的地方做手术。但在颈椎等细小的领域,骨科机器人也没有绝对的把握,反而是徒手操作使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的喘息来感知精确度。” 他表示。
实际上,对于有30年临床经验的夏群而言,一台徒手操作30分钟就可以完成的手术,有了骨科机器人的参与,却可能需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完成。
天津武清区人民医院骨三科主任任秀智也表示,虽然在脊柱外科的一些特殊术式中,机器人有增加操作精确性、减少对医生的辐射损伤等优势,但其对普通骨科手术的作用并不算大。当下,医院引入骨科机器人更多是从科研的角度出发,占领技术高点,实际使用率并不高。
高价之下医院愁回本另一方面看,高额的引进费、开机费和环境制约也让许多医院对手术机器人望而却步。
任秀智介绍,以骨科为例,手术机器人不但价格贵,还需要按照设备改建手术室、管理团队等。在高价买入后还需要一个专门团队来运作,这对小医院来说是笔不小的负担。夏群也认为,基层医院甚至很多大医院可能都没有财力购买骨科机器人,当然,基层医院通常也不会承接超高难度的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