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11 06:40:01来源:新媒体
《投资者网》崔悦晨
近日,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兴业消费金融因业务违规遭罚,同时公司一名管理人员一并遭罚。
究竟来看,兴业消费金融因未及时终止与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第三方机构合作、合作机构管理不审慎、贷款“三查”不到位等问题,遭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泉州监管分局处以罚款170万元。
而这里的第三方机构,主要指的是助贷公司。
简单来说,融易新媒体消息,助贷公司是利用自身掌握的获客优势,向借款人推荐资金方,经资金方风控终审后完成贷款发放,并获取相关服务费。
事实上,除了消金公司,这些助贷公司还与银行保持着密切合作。其中,助贷公司通过自身渠道帮助银行触达更庞大的贷款需求群体,银行则作为资金提供方负责最终客户审核与贷款发放。
很多时候,当借款人因征信问题、有司法记录或者其他原因不能满足银行贷款条件时,便会转向第三方机构寻求贷款。而这些问题,助贷公司都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弥补,这也是助贷行业存在的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助贷行业存在着诸多乱象,比如收取高额中介费、套路频频、倒卖客户信息、暴力催收等。监管之下,助贷公司应何去何从?
行业乱象引关注
“只需上传身份证,马上就可以放款”“不用抵押,利率低”“无手续费”,这些承诺轻松获取贷款的广告看似诱人,但往往等到真的陷进去了,才发现利率高得吓人,并且随时伴有各种隐形费用。
据《法制日报》记者侦查发现,一些助贷机构会群发“低利率贷款”承诺的短信,收到咨询后会联系当事人,自称“银行工作人员”,要求当事人线下签合同办理贷款业务。
这些当事人中,有的征信正常,但为了所谓的“低利率”向第三方机构贷款;有的则是因征信不良记录于是有了进一步接触。一旦作出回复,有些不良助贷公司就开始步步设陷,最终套取高额中介费、服务费。
不少当事人表示,在一次性支付给公司高额服务费后,还要正常偿还银行的贷款利息,而这些利息和市场上的正常利息一样,并非公司原本承诺的超低利息。
还有当事人反映,在签约过程中,有的助贷公司会采取多人堵门、软硬威胁等方式,让当事人不得不在合同上签字。
与此同时,助贷行业还存在暴力催收等问题。
据黑猫举报平台信息,一些助贷公司因违规、过度收集借贷人信息,导致其隐私泄露,一旦借贷人出现还款逾期,就可能被遇各种暴力催收,其通讯录好友也可能被到“狂轰滥炸”式骚扰。
有消费者反映,她在助贷平台上还款日刚过一天,就收到了催收电话,本想跟对方协商延迟还款,但被到了拒绝。不久后,催收电话就打通了她手机通讯录里的所有朋友和家人,还发了相关短信息。
据《棱镜》记者侦查发现,我们平时收到来自“银行”的贷款短信或电话,通常都是助贷公司冒用银行的名义发送的,一旦回复,电话号码就会遭系统记录,并批量卖给其他贷款中介。
此外,一些公开的工商资料、不安全的网站、物业等,都是助贷公司获取电话的重要途径。例如,只需500-1000元,助贷公司就可以从小区物业或者保安队长那里买到整个小区的业主数据。
今年1月,上海一家助贷公司就因为使用群发短信、AI电销机器人等软件,以银行客户经理的名义进行虚假宣传,遭上海市监局处以30万元的罚款。
助贷市场竞争加剧
国内的助贷业务最早起源于2007年,在建行、中行等大型国有银行中推行,但受限于当时的金融大环境和业务局限性,并没有大力推广。
直至2013年“互金元年”到来,为助贷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金融土壤”。助贷机构由单一的小贷公司进一步拓展至金融科技公司、电商平台等。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需求越来越旺盛,再加上巨大的市场空间,造就了当前蓬勃发展的助贷市场。
总体来看,市场上的助贷公司大致分为三类。其中,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的助贷公司有7家,包括奇富科技、乐信,以及陆金所、度小满、美团等知名互联网巨头。规模在100亿以上的有20家,包括信也科技、嘉银金科、小赢科技、数禾科技、桔子数科、众安小贷、百融云等,100亿以下的有16家。
另外,奇富科技 (NASDAQ: QFIN)、乐信 (NASDAQ: LX)、信也科技 (NYSE: FINV)、嘉银科技 (NASDAQ: JFIN)、小赢科技 (NYSE: XYF) 等头部企业凭借助贷的东风,获得许多投资机构的青睐,纷纷在境外上市。
利率方面,大部分助贷公司的贷款利率在18%-24%之间,但也有一小部分公司的利率高达36%。
随着市场逐渐成熟,行业竞争加剧,企业之间争夺市场的手段主要集中在产品创新、服务质量、以及价格优势上。
以产品创新为例,一些助贷公司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高业务办理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此外,一些企业开始寻求创新的服务模式和差异化竞争,通过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吸引客户并提高客户黏性。
目前行业的整体趋势更加注重精细化运营,比如对用户分层、运营和服务都更加精细化,颗粒度更细,数智化程度也更高。
监管趋严下的转型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