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1:12:01来源:互联网
新望/文
在思维财经&投资者网纪念成立十五周年之际,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中制智库,借此机会回顾一下中国制造业的心路历程。
2008—2023年,中国投资者所经历的十五年,也是中国制造业壮大图强的十五年。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指工业(与信息化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产业在内的产业体系。十八大报告则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扩展为“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而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年》中的第一句话开宗明义,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这就是我们对制造业的新定位:立国之本。
大而有韧性的中国制造
如果只是从规模上来讲,自2009年开始,中国的制造业就是世界第一。但为什么说我们不是制造业强国?从质量上来看、从结构上来看、从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来看,我们还比较弱。
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未来十几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我认为主要有两条路:第一是科技、教育支撑。我们制造业的上升空间还很大,高端制造和先进制造方面需要得到科技教育的支撑。第二,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内循环为主,融易新媒体,但内外循环要相互促进。不开放,就不知道别人已经创新到什么份上。
那么,中国制造业走到今天这样一个阶段,该怎么定位?关于这个问题,用两句最核心的话就是:中国制造业大而有韧性;中国制造业正处在由大变强的关键跃升阶段。这就是中国制造的现状。
大而有韧性,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全链制造,且有一定自主性和独立性。通过新中国建国70多年,尤其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制造业41大类、200多中类、500多小类,中国一应俱全。这一点上,印度、越南可能和我们没法比。
第二,有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产业和市场有纵深、有回旋余地。通过电商,基本建成了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
第三,制造能力强大,部分领先。钢铁、水泥、玻璃、家电、服装、玩具,等等,产能强大,甚至于我们从2017年开始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制造业的一些重要领域,中国已经具有全球领先的竞争力。比如说机械制造、装备制造,这是制造业的基本盘,也是中国制造的优势盘。其中最突出的是3个领域:轨道交通、通讯装备、输变电装备。
第四,有国家层面的产业协同能力。这是西方老牌工业国家所没有的能力。中国有中央层面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协调能力。
疫情之后,全球产业链开始收缩,各个国家都开始强调产业的自主性、可控性、安全性,而不再追求产业链全球布局的高效率和低成本。
2018年底以来的一系列事件证明,中国制造的反脆弱的能力、抗冲击能力还是经受住了极限考验。大而有韧性,这也是对现阶段中国制造的一个基本定性。
制造强国如何建设
但是还要看到,我们是传统制造大国,不是现代制造业的强国。
中国工程院每年都发布一次制造强国建设指数。总体来说,这几年指数的变化不是很大。第一阵营是美国,遥遥领先;第二阵营是德国和日本,伯仲之间;第三阵营是中国、韩国、法国、英国。第四阵营就是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国家。
这个排名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是四个方面的指标:第一类规模类指标,主要是制造业当年的增加值、全球出口占比。第二是质量指标,第三是结构指标,第四是可持续指标。后面这三项指标,我们相对较弱。在质量指标里,我们的制造业知名品牌数少,全球制造业的十大品牌没有一个。制造业产品的品质、质量、寿命、安全性、可靠性、满意度这些,与德国、日本都有比较大的差距。
从2001年入世到2011年,是中国制造业利用全球化得到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近几年,随着一系列大事件的发生,中国制造的外部环境出现了颠覆性变化。传统制造,面临着东南亚的追赶;而现代制造,西方在围堵、在卡我们。
以往靠引进模仿吸收,再降成本,再搞创新的低成本发展战略已经行不通了,必须走专业化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按我们中央文件的话说,要走专精特新之路。什么是专精?就是专业化;什么是特新?就是差异化。面对卡脖子,补短板是短期策略,锻长板才是长期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