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02 17:50:01来源:界面新闻
《我的四方履志与情爱》
张浅潜 著
新行思·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24-10
从河边的草原小镇到省会兰州的歌舞团,从广州的广告模特到北京的音乐人,张浅潜背着她的小提琴,在世纪之交辗转中国大地。本书记录了她几十年来在路上的经验:在去演出的路上、在回乡路上、在搬家的路上、在回家的路上、在去见朋友的路上……也记录了她充满活力的情爱历险,一些清醒的疯狂,一些痛快的挥手告别。
“我原先是有脸有尾巴有翅膀有感觉的,它们让我有勇有谋,像一个真正的人。”张浅潜希望她的创作来自生命体验,所以她总是在迎接生活的改变,她喜欢血淋淋和毫无希望中的激情,因为只有这激情能使她忘记痛苦的人生,令她产生对于生命的耐心和兴趣。
张浅潜,音乐人、画家、作家、模特、演员,她的嗓音醇厚、辨识度高,是一位在理想中实践自我的歌者,曾发行专辑《灵魂出窍》《张浅潜现场 1997》《心火》,出演由李玉导演的《今年夏天》。
《梨地》 [格鲁吉亚]娜娜·艾特米什维利 著 安娜·郭古阿 泽在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城市郊区,大多街道没有名字,到处都是苏联式高层建筑组成的街区,这里没有什么历史建筑,没有喷泉,没有几年伟大成就的雕像,在道路尽头,有一所智障儿童寄宿学校,遭当地人称为“白痴学校”。本书为格鲁吉亚电影先锋、作家型导演娜娜·艾特米什维利的现实题材代表作。讲述了发生在特殊学校的故事:十八岁的莱拉是这里最年长的孩子,她尽其所能庇护身边更小的孩童,特别是九岁的小男孩伊拉克利,希望帮助他顺利遭收养。在那之后,她会实施一场复仇,继而逃离这里。
这部作品曾入围2021年国际布克奖长名单。评委会称,这是一部关于压迫和逃离的故事,瞥见了社会对脆弱人群的忽视。
娜娜·艾特米什维利,1978年出生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作家、电影导演。2013年,她执导的电影《萌动》在第63届柏林电影节首映,遭誉为格鲁吉亚新浪潮的前锋。
《礼物:米沃什诗歌1931-1981》 [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著 林洪亮 译米沃什在1975年的诗中写道,“一个人的死亡如同一个强大国家的衰落/尽管它曾拥有骁勇的军队、将领和预言家/……如今它已孤立无援/……它的使命已遭遗忘,语言也已消亡,只有乡村方言还保存在远方人迹罕至的山中。”本书汇集波兰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1931年至1981年间的诗作,按创作发表的年代,收录《冻结时期的诗篇》(1933)《拯救》(1945)《白昼之光》(1953)《着魔的古乔》(1965)、《没有名字的城》(1969)等名篇。
本书与《但是还有书籍:米沃什诗歌1981-2001》共同构成《米沃什诗集》(平装便携篇)。在此期间,米沃什见证了诸多历史事件,也经历了辗转移居法国、定居美国的人生被遇,他的一生见证了欧洲大陆的动荡,他的诗歌也剖析了当代世界的精神危机。读者可从诗中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和平凡人生的个体性,“说出来的会得到增强/没有说出的趋于消失/舌头出卖给了触觉/我们人类会以温暖和轻柔而存续/还有小兔、小熊和小猫”。
《再造乡土》 [美]萨拉·法默 著 叶藏 译当下大众对农村的认知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两极分化。一方认为农村已死,不再值得讨论。另一方则强调农村代表淳朴、诗意的生活,保存着城市乃至现代社会已经失落的美德。本书作者、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系教授萨拉·法默指出,这两种观点都是对当代农村的误读。前者忽视了农民对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回应,而后者实际建立在城乡二元论的刻板印象之上,将农村粗暴地等同于“城市生活弊病的反面”,也扼杀了改变的可能——哪怕乡村再好,也已经不再属于现代城市中的我们。
对农村的种种塑造,都源于现代人内心的不安与焦虑。作者写道,以20世纪下半叶法国的“农村热”为案例,指出在法国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农村生活也焕发出创造力:年轻农民、新左翼乌托邦主义者、以农村为“第二家园”的城市居民和致力于建设“新农村”的生态学家,都在重塑法国的经济和文化景观,这为法国的现代化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治愈黑暗》 [英] 亚历克斯·莱利 著 龙东丽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