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6 22:23:55来源:界面新闻
第132期主持人 | 董子琪
文字整理 | 覃瑜曦(实习记者)
电影《哥斯拉大战金刚2》最近正在上映,电影空间延展到了hollow earth地心世界,在那个未遭人涉足的世界里,生长着不用言语交流、靠心电感应沟通的族群,哥斯拉、金刚和Mozilla扮演着保护神的角色。
“哥斯拉”历史十分悠久,第一部哥斯拉电影诞生于1954年的日本,距今已有70年。这期间大部分哥斯拉电影都来自日本东宝株式会社,好莱坞在1998年之后也加入了对哥斯拉的想象。怪物大战系列“金刚大战哥斯拉”在1962年就已经出现,随后Mozilla、哥多拉等怪兽形象依次出现,亦形成了一个以哥斯拉为中心的怪兽宇宙。
我对于“哥斯拉”系列的关注有十个年头了,非常好奇的一点在于:人们迷恋哥斯拉、金刚这样巨大怪兽的原因是什么?是出于对巨物的崇拜,还是对于神秘力量的好奇?本期编辑部聊天室,想跟大家聊一聊巨兽崇拜和以哥斯拉为中心的怪兽宇宙。
哥斯拉大战金刚(2021)电影海报 01 想象怪兽,隐喻现实尹清露:日本东京有一家电影院,楼顶上趴着一个很大的哥斯拉,每次路过都会觉得震撼。我认为哥斯拉这类巨兽或者怪物能帮助我们思考现实的某种装置,尤其是一些超出我们想象的、恐怖的现实,比如地震、疫情、核泄漏这些灾难。因为哥斯拉从诞生之初就有着核泄漏的形象隐喻,创作者试图用怪兽这种预言来描绘一种真实。
庵野秀明是一位知名日本动画导演,他导演过《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哥斯拉》等电影。《新哥斯拉》的创作背景是“311” 这个综合性的灾难事件,哥斯拉就象征着这场灾难。有批评者提到,电影中哥斯拉一共有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深海底部以放射性物质为食的鱼形;第二种形态是它降落到市区里面,然后沿江而上,变成了两栖动物;第三种形态变成了一个完全的爬行动物。
这些形象各自意义不同:第一个形态象征着海底的大地震,第二个形态象征着从海边到陆地的巨大海啸,第三个形态象征着陆地上的核事故。哥斯拉本身就是 “311”这一综合灾难的预演,融易新媒体消息,哥斯拉巨大的身躯也会让人联想到福岛第一核电站这个巨大建筑。后来我还读到了日本批评家藤田直哉的观点,他认为,一些和平时期遭认为离现实很远的东西或风格,在紧急情况下,反而会遭认为更接近于真实,我觉得怪物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例如原子弹爆炸这类事故发生时,我们没有办法正常思考它,所以只能借助怪兽这样的形态去想象。
《新哥斯拉》这部电影还获得了很多批评家的赞扬。我之前采访过的日本批评家宇野常宽就认为,《新哥斯拉》是庵野秀明抛弃了《新世纪福音战士》这样沉浸于内心自我、很像孩子那样不成熟的作品,转而正面地思考如何应对灾难的一个非常好的作品。例如,《新哥斯拉》以日本的官僚政府不断开会讨论如何应对哥斯拉,但迟迟下不了决定为开端,这隐喻的是 “311”事件后日本政府的应对不力。在影片中真正救下日本的,是一位内阁官房的副长官,他非常果断,想要解决眼前的难题。宇野常宽就认为,电影正是通过思考如何应对哥斯拉,进一步反思如何应对“311”的,即:如果当时我们是这样做的话,这些灾难也不会有这么多人死去?
新哥斯拉(2016)剧照扯远一点说,这种用虚构来描述现实的手法,在新冠疫情时期的作品中也能看到。比如批评家藤田直哉就提到,在新冠时期的日本,很多人都久违地提到了一位叫筒井康隆的作家,他的写作风格和故事情节通常是荒诞且无厘头的。我觉得这跟怪兽电影或者怪兽相关的作品是类似的,我们只能用一些不可能存在的东西来认识或面对超出认知的灾难。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人们其实不太愿意去看那些真实记录灾难的纪录片,因为可能太沉重、太枯燥或太晦涩。怪兽电影让这些灾难、事故用一种带有娱乐性,但又饱含隐喻的方式进入我们大脑。
由此我想到,最近这两年,大家逐渐开始讨论像是克苏鲁、巨大沉默物体恐惧症等等,可能也是对某种消极氛围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