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14:02来源:新媒体
提到江西,你会想起什么?是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秀美庐山,还是王勃赞叹的“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滕王阁盛景,抑或是久久传颂的精美瓷器,催人奋进的红色精神?江右文脉流淌千年,江西这片灵秀之地,也孕育出了一部影响世界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由江西奉新人宋应星于明朝所著的这部“17世纪中国百科全书”,囊括农业、矿冶、纺织、印刷、酿造等方面的技术工艺,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科学著作,更远播海外,推动了欧洲的农业革命,其中很多技术至今仍发挥着指导作用。
如此伟大的一部著作,为何会诞生于江西?揭开历史的面纱,一切秘密都隐藏在这片人杰地灵的热土之中。
崇学重教,昌盛文脉启迪思想
江右之盛,盛于人文。深受江南士子文化浸染的江西,自古便有“民无贵贱皆知读书训子,衣冠之族竞以儒素相高”的兴教之风,在漫长的中国书院发展史中,江西一直是全国书院发展的中心地区,并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重地,拥有独特的历史地位。据考证,唐代全国有据可査的民间书院大约有40所,其中江西7所,居全国第二;至宋时,江西书院数量占到了全国书院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国首列。
其中,德安东佳书院,创立于唐昭宗龙纪元年,其藏书、帖号天下第一,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而朱熹、陆九渊等名士讲学问道的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被誉为“海内第一书院”,并与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崇阳书院一起并称“中国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因南唐开元年间李善道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讲学,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
这浓郁的学风使江西孕育出一大批晓誉古今的才子文人。“唐宋八大家”中便有欧阳修、曾巩和王安石三位江西人。到了明代,江西籍学子更是占据了科举考试的半壁江山,以2728人的进士数量名列全国前茅,明成祖朱棣的首任七人内阁中,解缙、胡广、杨士奇、金幼孜、胡俨五人均为江西人,时称“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便成长于如此文风昌盛的土地上。在有着浓厚的书院文化、文脉底蕴的江西,宋应星耳濡目染,文韵熏陶,其求知欲及创新欲被充分激发,天资聪颖的他自幼熟读经史和诸子百家,并从宋代思想家张载的关学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对农学、天文学、工艺制造等产生了极大兴趣。崇祯年间任江西分宜教谕时期,他采前人之所长,广泛深入民间,在江西多姿的自然和人文秘境中开拓自己的科技宇宙。
物阜民丰,千行百业灿烂繁荣
所谓“天工开物”,即人凭借天然界形成万物的工巧与法则来开发物产。《天工开物》一书的创作,离不开当时物阜民丰的江西。宋至明时期,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江西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被进一步开发,农业生产和手工制造业的异常繁荣,为宋应星著书立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中国夏布之乡”的分宜,从唐朝时就出产夏布贡品,至明代时夏布制作达到高峰,宋应星在分宜任教谕时,对种麻织布进行了实地考察,将其制作工艺、要点、原理等进行充分的梳理及阐述,创作出了《天工开物》“乃服”篇中记录下“腰机”和“夏服”两章,让夏布绣这一传统技艺,至今在广泛流传,并成为代表中国绣艺的璀璨文化遗产之一。
两宋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的扩大、农耕技术的进步,辅之以良好的水利设施建设,江西的粮食产量不断提升,各地粮食丰足而富余,粮食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有“赋粟输入京师为天下最”之说,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其中,江西万年县更是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中国贡米之乡。此外,酿酒、冶铁、炼金等传统手工艺技艺在江西的广泛发展,为宋应星《天工开物》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与实践基础。
江西浓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出一代代出色的文人墨客,熏陶着宋应星,激发其对创作的渴望;而江西发达的稻作文化、出色的夏布绣、冶铁等手工业文化,犹如大厦的基底一般,为《天工开物》这本“手工业百科全书”的内容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样板,宋应星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自身的独到见解、哲学理念、工匠精神加以升华,最终形成了这一本震撼科学界的农业、手工业综合性巨著--《天工开物》。
守正出新,经典之火代代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