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6 22:39:03来源:互联网
11月29日,北京、杭州、武汉、无锡四城同启土拍。一天之内,有城市现触顶成交、有城市央国企底价包揽、还有城市地块黯然流拍。土拍市场的温度虽不尽相同,但这些城市有一个共同特点:已是今年第四或第五次供地。
去年2月份,“两集中”供地成为我国土拍市场的新名词。新规之下,22个试点城市采取集中发布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全年3批次竞拍的模式,零散出让的“涓涓细流”变成集中出让的“放量供地”,土拍新时代自此开启。
新规实施一年多以来,我国土拍市场的“高溢价”得到平抑、房企拿地也更加透明有序,曾经高热的土地市场明显降温,助力实现“稳地价”政策预期。
而随着房地产进入阶段性下行周期,寒意也传递到了土拍市场,民企拿地意愿下降、央国企及城投公司兜底、流拍率上升已成为常态。适时适度调整集中供地模式,正成为许多城市的共同动作,上述四地便是如此。
业内观点认为,未来集中供地模式可能会发生两方面改变,一是增加集中供地的批次,今年很多城市经开始采取此番措施,后续可能还会有更多城市加入。此外,部分城市已经不太适合放在集中供地名单中。
土拍市场两年巨变
自土地出让步入市场化阶段以来,我国土地拍卖制度经历了多次变迁。
在“两集中”供地政策出台以前,各地土拍多以常态化供地、多次少量的零散供地为主,土地市场围标、抢地乱象频发,“地王”也层出不穷。 各大房企为冲刺销售规模,不惜动用高杠杆四处抢地,流动性风险悄然提升。
为平抑土地市场热度、提高土拍的透明度、保障充足土地供应,“两集中”供地政策于去年2月份出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厦门、福州等22个城市参与试点,徐州、西安、南昌、东莞等地也主动加入。
新政作用下,房企的投资拿地节奏发生巨变,有资金实力强的房企自觉机会来临,也有部分区域性房企苦于竞争激烈,公开呼吁地价要“控一控”。总体而言,因2021上半年房企销售高热、补仓愿望强烈,土拍市场热度并未下降。
2021下半年,转折点来临,随着“三道红线”、“贷款集中度管理”等政策渐次出台,房企高杠杆扩张的模式受到限制,房地产也步入下行周期。因楼市销售低迷、房企回款恶化、现金流压力提升,土地市场骤然降温,寒意持续至今。
据东吴证券(601555)统计,2022年第三批次集中供地中,16个城市整体流拍撤牌率为11.3%,底价成交占比达76%,均较第二批次供地下滑。10月份,南昌第三批集中供地开拍,共挂出22宗涉宅用地,其中12宗地块因无人出价流拍,流拍率高达55%。
底价成交、溢价走低、城投拖底、民营缺席,已成为土拍的新常态。
克而瑞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城投公司拿地数量超过1300幅,占比41%;拿地金额超过1万亿元,占比30%。特别从2022年10月的集中供地情况看,如苏州、济南、南京等城市的城投公司拿地比例高达80%以上。
当下,虽然房地产利好政策频出,融易新媒体,但民营房企的资金困境还未根本缓解,叠加集中供地对资金实力的要求,很多民企已经许久未现身土拍市场。
东吴证券表示,集中供地背景下大量土地集中上市,对房企的资金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房企资金链紧张的行业下行周期中,土地市场短期迅速降温,进而影响地方政府财政;热点城市、优质板块与冷门城市、欠优质板块的分化也在加剧。
回望这一年多时间,集中供地的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2022年第一轮土拍22城平均溢价率为4.4%,第二轮集中土拍的整体溢价率为3.53%,第三轮平均溢价率为2.78%,平抑热点城市土地高溢价的政策效果已经达成。
而随着行业步入降温周期,对集中供地模式进行优化调整,已是多地共识。
克而瑞研究中心高级研究总监谢杨春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看,集中供地的出台是为了防止土地市场过热。但是出台之后,整个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较大变化,部分企业的资金链趋紧,从而导致后续集中供地政策越来越宽松,市场的效果也持续不佳。
东吴证券表示,市场下行时,集中供地会进一步加剧土地流拍。此外,在民企开发商资金链紧张的背景下,地方城投托底拿地越发普遍,但也滋生了一系列问题,如项目开工慢、入市节奏缓、债务风险上升等。调整集中供地政策有必要,有利于行业恢复常态。
多地灵活调整供地
因土拍市场低温,多地在完成今年的供地计划上,都面临一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