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18:43:51来源:北京商报
刚过去的周末,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史诗级的救市组合拳。
全国做好保交房工作会议召开,在继续推进“保交楼”、推动“去库存”的基础上,首次提及地方政府可以需定购,收购部分库存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同一天,央行发布通知,首套房贷降至15%,二套房贷降到25%,同时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且取消全国贷款利率政策下限,由各地自主落实。
这意味着,继取消限购之后,低首付时代开启,房贷利率步入“下不封底”,中国版房地产“收储”走向台前。
楼市复苏对中国经济意义不言而喻。房地产与国民经济、地方财政、居民财产深深捆绑,牵一发而动全身。
此番政策出台的背景,在于当下房地产市场供需双缩,房价下跌与销售下降形成负循环。
数据仍在“探底”。4月房地产投资当月同比进一步下降至-10.5%,前4月累计同比为-9.8%,比2023年进一步下降0.2个百分点。70大中城市新房和二手房房价环比下跌,跌幅均比上月有所扩大,创2015年来新高。
除了投资和价格走低,库存同样居高不下。全国房地产待售面积达到7.46亿平方米,已超过2016年2月创下的高点。
建的房子太多,买房的人越来越少。不管是基本面问题、收入问题还是预期问题,房地产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居民杠杆率处于历史高位,经济社会、人口变化、城镇化进程、债务分布等基本面早已不同于以往。
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之策。政策组合拳的推出,意在消化存量房产与优化增量住房双向驱动。
收储此前在多地都有“试点”,但类似的“以旧换新”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水花。这一次,上升到国家层面,势必会遭寄予厚望。
国家以需定购的房子,可以转化为保障房,在减少保障房建设压力的同时,也能遏制楼市库存的进一步扩张。
收储能促进市场的流动,不仅是去存量房贷的短期政策,通过收储消化部分需求,进而重塑供求关系,盘活房企的现金链,则是与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有机结合。
在实操过程中,收储还需要解决一些棘手的现实问题。
比如,全国房地产库存庞大,滞销房源情况各有不同,“收储”的重点在于,钱由谁来出、谁来运营,目标与价格怎么定,以及这笔账怎么算。
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融易新媒体消息,抓紧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这说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调整,必须要跳出一张一弛的单向刺激、松紧冷热的周而复始。
“高库存”“高杠杆”“高负债”,面对旧模式弊端日益突出,走到临界点的房地产市场,随着各种救市政策的深入调整,各方利益主体的完整博弈,距离新发展模式才能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