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8 22:51:42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一次次应对疫情的冲击中,中国汽车业也在不断磨砺应对危机的能力。不同于起步阶段的生存危机,中国汽车业此次是在高速发展之后遭遇来自外部的产业链供应链冲击,如何强链补链,如何于危机中破局,对于中国汽车业、甚而对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都具有深远意义。中国汽车业从未浪费过任何一次危机,在这一次危机教育中,中国汽车业的快速反应、快速恢复,展现出来的正是中国汽车业的强大韧性。
吉林、上海、湖北等地是中国汽车产业重镇,拥有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和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汽车集团和一大批零部件厂商,在全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不可小觑。
记者近期走访上述汽车重镇发现,随着长春、上海等地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车企及产业链企业加快复工复产,部分已达到或超过疫情前水平。而且,相关车企正在总结应对疫情的经验教训,调整、充实、优化生产供应链体系。同时,一些车企还反映,当前汽车产业供应链仍较脆弱,需继续警惕产销领域风险,加速补链强链,努力危中寻机应对变局。
“往日繁忙”正在回归
通过各方面努力,我国汽车供应链、产业链逐渐畅通,复工复产节奏明显加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5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92.6万辆和186.2万辆,分别环比增长59.7%和57.6%,产销比上月呈明显恢复性增长。
6月28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在吉林省长春市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超300亿元人民币,是中国一汽与德国大众集团、奥迪公司深化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该项目在助力中德产业合作、中欧经贸合作的同时,也将助力推动东北振兴和高质量发展。该项目是奥迪在华首个专门生产纯电动车型的生产基地,落位于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年产能15万辆,2024年底建成投产。项目建成后,奥迪A6 e-tron以及奥迪Q6 e-tron系列的三款车型将率先投产。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连续多年保持中国乘用车企业产销第一。今年3月,该企业体量最大、产值最高的长春基地受疫情影响停产。如今,长春基地恢复了往日的繁忙,一辆辆新车正从这里下线发往全国。
一汽-大众生产管理部总监杨海介绍,5月初以来,长春基地1.8万余员工采取闭环管理、15天休1天、双班21小时拼抢等措施,努力将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5月,该基地11次突破产能历史纪录,额外新增产能4736辆。
目前,一汽在长春的五大主机厂日产量稳定在近6000辆,基本实现满产。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邱现东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一汽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举措,正发动全员奋起直追,在市场营销、供应保障、生产制造、节能降费等方面发力,努力将疫情造成的损失夺回来。
在上海,汽车业正在加速复工复产,抢抓工时,包括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上汽乘用车公司临港工厂等在内的头部工厂已经恢复双班制生产。目前,上汽乘用车、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三大整车厂单日产量达1.3万辆,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上汽集团数据显示,5月公司销售整车36.4万辆,正在逐步走出疫情影响,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近7.2万辆,同比增长56.6%;海外市场销量达8.6万辆,同比增长97%。
疫情下,我国汽车出口并未停步,上汽、一汽、特斯拉等生产的“中国制造”汽车持续走向全球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尽管受到国际物流不畅、国内供给能力较弱等因素影响,今年5月份我国汽车月度出口仍创年内新高,当月企业出口24.5万辆;1至5月汽车企业累计出口96.6万辆,同比增长44.7%。
海通码头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出口码头之一,2022年5月,海通国际汽车码头整车出口7.8万余辆,环比增长超31%,同比增长近6%。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码头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执行总监奚佳霖介绍,从5月开始,这里的生产经营回温,过去两三年海通码头出口的汽车每年都有30%左右的增长,预计今年有望延续这一势头。
总结经验危中寻机
记者发现,疫情带来的供应链危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企业产销带来困难,另一方面也倒逼企业在危机中学会应对危机,与政府和供应商一道寻找出路。
——政企合力保障零部件运输。疫情期间,吉林省交通运输部门建立了常态化联动机制,将一汽等重点企业运输计划及时公告相关省份,做到工作提前沟通、问题提前解决。一些车企一方面全维度调动资源增加运力,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运力效率。目前,一汽-大众已建立专项工作组,梳理顶级供应商具体运输问题并制定“一家一策”,在政府的帮助下,推进组建供应链运输资源联盟,持续打通运输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