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21:17:04来源:新媒体
你是否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视频:小女孩流着泪说家里的水果卖不出去,上不起学;老人穿着破烂的衣服,住着破旧的土房……表面上的“苦难”,背后很可能是“网红”团队精心策划的悲情戏码;一些看似正能量的“助农创业故事”,背后却隐藏着一条灰色产业链。
近段时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多名粉丝数百万的“网红”,因虚假宣传、销售假货遭查的消息传出后,备受网友关注。9月20日上午,凉山州举行“系列网红直播带货案”新闻发布会,对案件详细情况进行了公告。公告称,以“凉山曲布”“赵灵儿”“凉山孟阳”“凉山阿泽”为代表的“网红”,在MCN机构的孵化下,打着助农旗号,通过摆拍虚假视频,打造“大凉山原生态”人设,带货销售假冒的大凉山特色农产品,谋取高额利益,涉案金额超千万元。目前,该案件已抓获犯罪嫌疑人54人,其中网红主播11人,捣毁MCN机构5个。
近年来,网络直播助农发展迅速,但乱象也层出不穷。就凉山来说,在各大视频平台,活跃着很多带有“大凉山”标签的网红,其操作模式几乎一致:融入了困难、凄惨、滞销等诸多元素的催泪短视频,具有很强大的视觉效果,引起了网友的同情心,产生了巨大的流量效应。在其操作过程中,“卖惨”是直播的核心情节,“带货”是直播的最终目的。为了卖惨,其直播团队不惜写脚本、搭窝棚,孩子哭不出来就掐,新房子不够惨就不用……
可气的是,这些网红不仅“卖惨”还卖假。一些“网红”背后的团伙从成都、昆明等地低价购入雪燕、红花、贝母、羊肚菌等农产品,打着“凉山土特产”“助农”“原生态”等旗号,通过网络直播进行销售。为了呈现产品的火爆,他们甚至雇用网络水军,在直播间制造爆款、抢单的假象,诱导消费者购买。
这些“网红”的恶,不只是摆拍卖惨,博流量谋取暴利。他们的大恶在于,让很多人分不清哪些才是真公益、真助农;哪些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真正滞销的货。从而让一些消费者上当受骗,让一些本应得到救助的人失去机会。从法律层面来说,卖惨主播构成了对消费者的欺诈,侵犯了消费者权益,妨碍了公平竞争,触碰了法律底线。
乡村振兴路上,网络直播带货对于助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如何正确使用好“网络直播”这把利器是让助农回归本真的关键。在一些农村地区,以种植水果、蔬菜等为主要收入的农户很不容易,农产品“滞销难销”等问题确有存在,这需要社会的聚焦与帮助。但助农不能弄虚作假,更不能让农村、农户成了非法分子欺骗社会的道具,让爱心、慈善成了他们摆拍、牟利的工具。大批量模板化的卖惨剧本只会透支消费者的同情心,融易新媒体消息,而只有那些“访真难、卖真货”的主播,才能经得起大众的考验,获得大家的点赞。
虚假“卖惨”网络主播横行,会严重损害平台的公信力。目前虽然相关部门已陆续发布了多项规定治理“虚假卖惨”,但“虚假卖惨”仍屡禁不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罚酒三杯”式的处罚不足以震慑一些网络主播。不少人呼吁,监管部门应加大打击力度、提升违法成本,要像打击电信诈骗一样打击“网红”行骗,让“卖惨”直播没有生存空间。平台也应有所作为,对“卖惨”虚假视频应加强甄别和监管,对于那些以谎言骗取同情心的“网红”,要彻底铲除,杜绝换个马甲重现。同时,广大网友也要提高甄别能力,不要因为直播中展现的状况太过悲惨而不假思索地爱心萌发,甚至随意转发或打赏。发现虚假视频、网络谣言,要积极曝光。
无论如何,“假恶丑”现象在文明的社会中不应有生存的空间。卖惨直播带货演的是虚假的苦情戏,但假的终究是假的,卖惨营销者最后付出的是法律的代价,陷入真“惨”的境地。“真”助农需要“真”举动,以真实换真心,才是“真善美”。
来源 | 南宁晚报·南宁宝客户端 记者 周婵娟
编辑 | 高纬
校对 | 卢小青
审核 | 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