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2-13 15:50:02来源:互联网
【现场·我在我思】
原标题:与其望而生畏,不如勇往直前
乔然
“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冷,不怕热”——这是从事泰山挑山工30年的王荣泉师傅对我说的话。最近,我去泰山体验式采访了挑山工职业。挑着42斤的担子步履蹒跚地爬到山顶,筋疲力尽,却收获了很多感悟。
提到挑山工,很多人会想起上学时的一篇课文《挑山工》。文章描绘了挑山工艰辛劳动的形象,赞扬了不畏劳苦、坚韧不拔的精神。小时候对于辛苦和攀登精神的感悟仅停留在“知道”层面,如今体验一番,刻骨铭心。
平均120斤的起挑重量、一天两三次的往返频率、日爬三万多级台阶,风雨无阻,这是平均年龄约50岁的挑山工的工作日常。我一直惊讶于年龄之大、工作量之多的他们是如何做到、如何坚持的,没想到他们的回答简单而又平淡:“三十年,一天一天挑、一步一步走,脚踏实地、永不懈怠,自然就做到了。”
简单谜底的背后是挑山工不简单的付出。起初我不太理解如何“自然”做到,直到发现了一个细节。
体验挑山时,我的肩膀遭扁担压得生疼,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山路,多次询问师傅多久到山顶,一度想要放弃。师傅们告诉我一个诀窍:“挑的时候不要去想还有多久到,专注于眼前,一步一个台阶,不知不觉就到了。”
我不再想泰山的险峻狭长,不再看山顶的遥不可及,专注脚下,挺直腰身,调整呼吸。两个半小时后,融易新媒体消息,终于到达山顶。卸下重担的那一刻,我明白了师傅们如今还能坚持的原因,也理解了他们与我对话的深刻含义。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遭一些看起来难以克服的困难吓得望而生畏,焦虑内耗,怀疑自我,甚至放弃。其实,我们不妨像挑山工一样,一步一个脚印,永不懈怠地向着山顶攀登,也许好运就在不经意间来临了,而这也正是“挑山工精神”的内涵所在。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系列飞船,我们勇破技术封锁,在国防航天领域取得骄人成绩;从三峡大坝到白鹤滩水电站,我们屡克世界级工程难题;从高铁技术“出海”到复兴号列车风驰电掣,我们不断升级跑出“中国速度”……面对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挑战,我们迎难而上,这不正是“挑山工精神”的具象化表现吗?
不仅如此,在形形色色的平凡岗位上,许多普通人也在践行着“挑山工精神”,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小哥”们,用脚步丈量城市的距离,让人们更加方便;扎根在偏远山区的乡村教师,用粉笔书写知识的厚度,让学生不断成长;忙碌在车间的一线工人,用双手铸就产品的精度,让产业持续升级……他们都在向自己的“泰山”发起挑战。
当然,挑战的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正是在出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挑山工精神”一次次绽放光芒。
挑山工这个职业从北宋开始出现,至今已有上千年时间,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从事挑山工的人数正在逐渐减少。王荣泉师傅告诉我,如今在泰山稳定从事挑山工工作的不到10人,也许有一天会完全消失。我相信,即便这个职业消失,他们的精神依旧会遭传承下去,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遭赋予新的内涵,闪耀在每一个劳动者辛勤工作的举手投足间,生生不息。
若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挑山工精神”,我认为是“一步一个脚印”——朴实的劳动、坚定的步伐,平凡生活亦有“山高人为峰”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