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2 23:56:52来源:新媒体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其实,不只是重庆,我国很多城市都在打造“幸福城市”,用人性化安排呵护烟火日常,用制度设计提升大家的幸福感,这样的城市有温度!
理解与包容展现城市温度
公共交通容许乘客携带菜筐,本是一件暖心的惠民之举。此前,该项政策刚刚推出的时候,就在互联网上引起一片赞誉之声。在不少网友看来,重庆的做法不仅便利了市民,也让整个城市多了不少人们熟悉的烟火气息,是一座城市包容性的最好展现方式。
针对公共政策提出意见当然是个人的权利,但就此事而言,这样的建议实在经不起推敲。且不说城市的公交和轨道交通本就有公共属性,容纳乘客和随身携带的物品本就是其基本职能之一。况且,一个菜筐本身也占不了多大的地方,因此,不妨对携带菜筐的乘客多些理解和同理心。
当然,从报道看,该建议并非指向全时段禁止,而是特指早晚高峰期间。但即便如此也并不合理。城市轨道交通不是“上班族”的“专用车”,卖菜老农也有在早晚高峰乘坐轨道交通出行的需求。换言之,一座城市的公共服务,不能为了一群人的所谓“便利”而将另一个群体排除在外,尤其是在后者所拥有话语权本就不大的情况下。
更进一步看,这不仅是个“谁有权利在早晚高峰乘坐公共交通”的问题,城市治理的复杂性也不允许决策者作出类似的决策。试想,如果将菜筐换成体积较大的行李箱,这类异议是否还会出现?
本质上,这类建议之所以出现,还是受到了某种刻板化观念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固有观念中,地铁在物理层面应该是“干净”的,而菜筐可能携带的泥土会破坏这种“干净”,受其影响,那些由植物编织而成的菜筐似乎也就具备了某种“破坏力”,但实则不过是一种“想当然”。令人欣慰的是,当地轨道交通部门并未受到类似观念的影响。
要明晰的是,提升公共交通的普惠性和均等化程度,本就是现代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所要秉持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尤其是在公交、地铁等大多由公共财政提供建设资金的背景下,普惠性和均等化的原则更应得到普遍性的遵守。
由此而言,平等对待每一位乘客及其所携带的物品就尤为重要。原则上,只要其所携带的物品对公共交通安全不会造成威胁,那地铁运营方就该以最大程度的包容去接纳每一位乘客。
也即,无论何时,地铁和乘客都应该、也能容得下老农背上的菜筐。这不仅是一座城市包容性和多样性的体现,更事关民众的基本权利。而一座城市能否构建普惠均等和多元包容的公共交通体系,其实就体现在一件件究竟的小事上。
也因此,对卖菜老农和他们背上的菜筐多些理解和同理心,其实也展现着一座城市的温度。
背后是愈发公平的“市民化”
这条蹿上各大媒体首页的新闻,表面上看是“公文包”和“背篓扁担”的对立,但内里却能看到一个城市的温度,以及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越来越公平、普惠的趋势。
为什么会有“在早晚高峰时段禁止携带菜筐等大型物品”的建议?有乘客认为,背篓菜筐占地面积大碍事,或者是菜品本身的气味较大。不过,必须要明确的是:挎着公文包挤地铁是生计,扛着几十斤的背篓奔波同样是生计。菜农的菜筐里运的是菜,更是一家人的奔头。城市公共交通,本应该为所有市民服务。在疾驰的列车里,白领和菜农都是乘客。在人生的打拼中,卖菜和坐办公室同是工作。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乘客”和“工作”不该有高下之分。
城市要“高大上”,但绝不等同于“冷冰冰”,地铁既要装得下公文包,也应容得下背篓扁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努力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从这个角度来看,“背篓专线”不就是一条“富农专线”吗?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城市在利用公交系统鼓励农民进城卖菜。比如,湖北省黄梅县小池镇开通了17路跨省公交到江西九江市区,对去城里卖菜的农民只按人头收费,不额外收货票。安徽六安专门为农民开通公交,让村里的果蔬能快捷走上当地市民的餐桌。
曾经,我们有过为了“美观”和“整洁”而造成“千城一面”的教训。殊不知,有时候“杂”一点,恰恰是城市活力的体现。眼下,中国正处于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遭摆在了突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