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02 21:10:02来源:新媒体
李迅雷老师提出了“股市不能带来赚钱效应”?刚刚过去的周末,与此相关的讨论明显多起来。这是李迅雷老师的原本观点吗?原文又是如何阐述的?
最初始的观点,来自于11月24日李迅雷老师在其公众号“李迅雷金融与投资”上发表的《对资本市场“共识”的再思考:股市上涨能否促消费?》,原文5000字左右,其核心讨论在于,期望通过股市上涨来普遍增加投资大众的财产性收入是不现实的,股市走强并不能承担起推动经济增长和促消费的重任。
显然,文章观点本身,并没有“股市不能带来赚钱效应”这样的阐述,但确有明确提到“借道股市走牛来促消费的想法是完全不现实的。”
面对连续讨论的连续发酵,李迅雷老师又在11月27日,通过朋友圈再做阐述,他在朋友圈发文如下表达:
“发现太多的个人投资者看不懂我这篇文章表达的意思:股票在中国居民家庭(含农村)资产配置的占比平均只有2%左右,即便是牛市,其所产生的财产性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很低。更何况A股与上世纪的美股一样,正在经历去散户化过程(2015年个人交易额占比90%,如今已降至60%),每一次牛熊交替都是大部分(至少70%)个人投资者的财富负增长,并转移到少数投资高手口袋里的过程,而消费的主体又是中低收入阶层,故统计数据显示,股市波动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股市上涨具体能不能促消费?
在一系列观点中,争议最大的就是文章的核心论点,即“探讨股市上涨具体能不能促消费?”
通过对11月24日及27日的观点整理,整体来看,并没有直接断言“股市不能带来赚钱效应”,而是通过分析指出股市波动对于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的财富或收入影响较小,且股市的赚钱效应并不普遍。文章更多强调了股市上涨并不能普遍增加投资者的财产性收入,尤其是对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因此,核心观点更倾向于认为股市的赚钱效应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与基础上,且赚钱效应并不均匀分布,并不是完全否定股市的赚钱潜力。
文章开篇就提到,A股市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市值规模全球第二的大市场,但遭诟病较多的是,A股市场的融资功能发挥得比较好,而投资功能(或赚钱效应)发挥欠佳。于是达成的共识是今后要着力发挥其投资功能,弱化其融资功能。
在股权融资方面,提出了“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加快形成应退尽退、及时出清的常态化格局”的对策。而针对A股市场波动大、估值水平持续下行的现状,达成的共识是“推动中长线资金入市”,扩大耐心资本占比,以实现股市稳中向好的目标。此外,还有一个“共识”认为让股市上涨能够促消费。
根据原文,先是研究了股市波动与消费的相关性,文章通过分析沪深300指数与社零环比增速的数据,发现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从而疑问了股市上涨对消费的促进作用。
文章指出,我国居民家庭资产中权益资产(如股票)的比重相对较低,因此股市波动对大多数家庭的财富或收入影响较小,进而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有限。文章还提出,由于房地产在我国居民家庭资产中占比较高,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对消费的影响可能远大于股市,因此股市上涨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有限。
不仅如此,文章分析了一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在股市波动对消费影响上的差异,指出一线城市由于高净值人口占比较高,股市波动对消费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但这种影响并不普遍。
如此一来,股市对收入再分配的效应如何?文章通过数据和研究指出,股市可能加剧了财富不平等,大部分个人投资者亏损,而少数高净值投资者赚钱,这种再分配效应可能不利于促消费。
文章特别提到,从分红派息的角度看,目前A股市场的投资者还是可以获得正收益。但为何总是亏钱的投资者比赚钱的多呢?关键还是在A股整体估值水平不断下移和个人投资者频繁交易上。股市的收入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分红收入,这些年这部分收入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则是价差收入,这部分则大部分个人投资者会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