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22:50:16来源:新媒体
(三)锂电池企业应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建设事故处置专业队伍,并配备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人员和装备。
(四)锂电池产品的安全应符合有关强制性标准要求,并经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检验合格。鼓励企业制定和执行高于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产品技术标准或规范。
强制性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技术规范》(GB 31241)、《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固定式电子设备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技术规范》(GB40165)、《电动平衡车、滑板车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技术规范》(GB 40559)、《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GB 43854)、《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等。
(五)锂电池的运输应符合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Ⅲ部分 38.3 节要求。出口锂电池的包装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要求。
航空运输的锂电池应符合国际民航组织《危险物品安全航空运输技术细则》和中国民用航空局《民用航空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等相关要求,符合《锂电池航空运输规范》(MH/T 1020)和《航空运输锂电池测试规范》(MH/T1052)。
铁路运输的锂电池应符合《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铁路危险货物品名表》(TB/T 30006)等相关要求。通过中欧班列等铁路国际联运时,还应符合国际联运有关规定。
(六)锂电池生产、储存、使用、回收和处理处置等应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相关安全要求,有效采取安全控制措施。
(七)企业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至少包括质量方面的控制流程、防止和发现内外部短路故障的控制程序、试验数据和质量记录等内容。企业应设立质量检查部门,配备专职检验人员。鼓励通过第三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八)企业应依据有关政策及标准,对锂电池产品开展编码并建立全生命周期溯源体系,加强生产者责任延伸,鼓励企业应用主动溯源技术。
五、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企业及项目应符合国家出台的土地使用标准,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企业应依法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并按规定开展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二)企业应依法申领排污许可证,按照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并确定各项环境管理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废有机溶剂、废电池等固体废物应依法分类收集、贮存、运输、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理。
(三)企业应制定包含产品单耗指标和能耗台帐,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用能设备和生产工艺。鼓励企业调整用能结构,使用光伏等清洁能源,建设应用工业绿色微电网,开展节能技术应用研究,制定节能规章制度,开发节能共性和关键技术,促进节能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四)锂电池生产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应≤400kgce/万Ah。正极材料生产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1400kgce/t。负极材料生产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3000kgce/t。隔膜生产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750kgce/万m²。电解液生产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50kgce/t。
(五)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妥善处理突发环境事件。企业应按照《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有关要求,依法披露环境信息。当年及上一年度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环境污染事件和生态破坏事件。
(六)企业应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融易新媒体消息,鼓励通过第三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鼓励企业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清洁生产指标宜达到《电池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中Ⅲ级及以上水平。
(七)企业应依据有关政策及标准,开展锂电池碳足迹核算。鼓励企业在产品研发阶段增加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设计,加强锂电池生产、销售、使用、综合利用等全生命周期资源综合管理。
六、卫生和社会责任
(一)企业应依法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确定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要求,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执行保障职业健康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二)企业应依法确定职业病预防以及防治管理措施,加强职业防护与安全的培训。
(三)企业应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鼓励通过第三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