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17:40:01来源:互联网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翻阅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答卷,3500万三晋儿女踔厉奋发、奋进笃行,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不断探索着新路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
筑牢屏障,绘就生态宜居图景
临汾作为山西重工业城市之一,曾因工业排放让汾河流域临汾段被受严重伤害。为避免污水横流、环境脏乱的情况加剧,临汾市排除万难,拆除违章建筑40万平方米,建设滨河公路;治理面积10.6平方公里,治理长度17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上升16个百分点,达到42%,过去污水四溢的“臭水河”摇身一变成为整座城市的“护城河”。
阳春三月,临汾市汾河公园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水清潺潺,岸绿景秀,万千生灵最先探知到生态环境的转变。
每年的4月和10月是白鹭的迁徙季,每到这个时节,汾河公园就会聚集一大批摄影爱好者,等待抓取白鹭翩然展翅的一个个瞬间。“以前哪敢想能见到这么多白鹭啊,再看现在,一年比一年多,对我们这些摄影爱好者来说,简直是视觉盛宴。”居民王先生一边说,一边不停按着快门。临汾汾河公园的景区讲解员也深有感触:“白鹭这种鸟也叫水体监测鸟,对水体生态环境有很高要求,这几年来白鹭越来越多,其实也是对临汾水质改善和生态环境治理的一种肯定。”
而这只是山西生态修复的一个小小缩影。
候鸟白鹭在汾河流域临汾段栖息、飞翔。
务实良策转化为笃行不辍的动力,切实行动凝结出生态修复的硕果。
近年来,山西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为根本遵循,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生态保护修复的治理之道。
组织编制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科学谋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
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强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山西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48,同比下降0.2%;扣除沙尘异常超标天数后,全省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6.4%,优于国家下达山西省年度目标4.9个百分点,在京津冀及周边省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了93.6%,首次迈入“90+”行列,领先全国平均水平。
前不久,《山西省确定〈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印发,旨在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完整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为进一步构建天蓝、水清、景绿的美好图景,山西的脚步接续向前。
借绿生金,书写绿富双赢答卷
吕梁市岚县界河口镇地处黄土高坡,常年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考虑到沙棘耐寒耐旱,还能防止洪水下泄、水土流失,界河口镇将退耕还林和绿色产业有机结合,构建起一条沙棘产业链条。
为了提升村民收益,当地将种植和加工等工序都放在了村子里,村民在选沙棘、种沙棘、采沙棘的每个环节都能获得收入,村里200余人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户均年收入达2000元以上,合作社社员年收入增收在2万元以上。
从2018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到现在,界河口镇共有2532亩沙地变成了沙棘林,既绿了荒山,也富了百姓,“两山”转化在这里变成现实。
沙棘林里,果农们正忙着剪枝、浇肥,新的耕耘已经开始,新的丰收正在孕育。
吕梁沙棘果饱满圆润,营养价值丰富。(资料图)
努力使产业结构变“轻”、经济形态变“绿”,发展质量变“优”,近年来,从生态产业化到产业生态化,山西蹚出了一条条独具地方特色的“两山”转化之路。
晋中市左权县依托区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优势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全力打造“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积极推动生态庄园经济,充分挖掘核桃、连翘、黑山羊产业发展优势,着力打造农业三大“金牌”,通过产业发展拓宽“两山”转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