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23:04:03来源:新媒体
下午6点半,郭慧仁和队友们陆续到达日常集合地点——广西南宁市邕江一桥江滨休闲公园的江岸边,换上红色的志愿者外套,支起南宁市红十字水上志愿队的队旗,便开始当天的巡逻和防溺水宣传。
每年5月1日至10月底,这群“红马甲”都会准时出现在邕江边,他们是南宁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水上分队队员。副队长郭慧仁从1985年至今,在这片水域救起轻生及溺水者共40余人。
“没有救生衣和救生圈不要下水,因为你不知道水的深浅,先备好救生衣和救生圈再下水。”看到一家四口来到岸边,正准备下河游泳,郭慧仁和队员们立马上前劝阻。
夏季是溺水伤亡事件的高发期,今年6月初,一名17岁的少年在邕江夜游,不幸溺亡。6月13日晚,在同一片水域,两名游到江心的市民因体力不支,无法游回岸边,听到呼救声后,在岸边值守的郭慧仁立刻划着桨板飞速来到他们身边,救起他们。
“南宁的城市精神是‘能帮就帮,敢做善成’。”郭慧仁说,这支队伍从刚开始的8人,慢慢扩充到20人,到如今发展到近200人跟溺水悲剧战斗。
与“邕江救援”的不解之缘
郭慧仁是土生土长的南宁人,家门口的邕江是伴随他成长并带给他畅游之乐的母亲河。1985年的一天,正在邕江游泳的郭慧仁,救起了一名轻生的女孩。后来,女孩的父母打听到他的工作单位,给他送来一封红艳艳的感谢信,郭慧仁救人的事迹不胫而走,还登上了南宁的报纸。
“当时,我在团市委工作的朋友看见后,拿着报纸来问我‘你觉得这小伙子可以吗’,我当时就觉得他很靠谱。”郭慧仁的妻子蒙瑞珍回忆往事,脸上浮起笑容。
这段救人的经历不仅促成了一桩姻缘,还让郭慧仁的生活从此与“邕江救援”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那以后,他只要到邕江游泳,就会不由自主地观察周边是否有出现危险的征兆,以便在第一时间去营救。
每年,邕江流域都会发生溺水事故,每一条生命的逝去,对他和其他游泳爱好者的触动都很大。他们开始意识到,救人应该是一种集体行为,单靠一两个人的力量,非常困难。2010年,在郭慧仁的倡议下,“邕江水上安全救护队”成立了。2012年,水上救援志愿服务队接受南宁市红十字会邀请,成为南宁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水上分队。
近200名队员被分为7个小组,一周7天轮流值班。每天上午,救援队的微信群会开启新一天志愿服务报名的接龙,原本7人就可截止的报名,常常接龙至20人。每晚7点至10点,志愿者会在邕江大桥南岸至小码头附近巡逻并进行防溺水宣传,分发宣传资料。他们会劝说没有大人看护的小孩和没有救生装备的人不要下水、提醒游泳的人注意安全,发现危急情况他们会通过投掷救生圈或划桨板营救。此外,对受伤的泳者进行伤口包扎,帮市民寻找丢失的物品等琐事也时有发生。
6月21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第一次在邕江一桥江滨休闲公园的亲水码头旁见到这群志愿者时,很快便被他们的热情和笑容所感染。“这位曾经参加过自卫反击战,这位蝶泳、仰泳、蛙泳全都不在话下,这位曾获得过‘南宁市能帮就帮十大模范人物’……”郭慧仁如数家珍地介绍着队友们。
这些志愿者中有的年纪较大、身材也有些走形,但划起桨板、抛起救生圈来的身手一点不输年轻人。郭慧仁说,营救溺水者哪怕1秒的时间也要争抢。经过多年探索,他们发现抛掷救生圈能以最快的速度对江岸附近10多米范围内的溺水者展开施救,而营救江中间遇到溺水危险的人,桨板启动起来比充气救援艇还快。巡逻和宣传间隙,郭慧仁一声令下,两名志愿者从岸边一跃而上浆板,频频划动船桨向江中冲去,不到20秒,便到达近300米宽的江中心。
现如今,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不少年轻市民和高校学生也纷纷加入。去年,从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毕业的农梅花如今也成为志愿者团队中的一员。在护士工作之余,她跟着学习救援技能,开展宣传劝导。“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整天玩手机刷抖音上,我想做一些让我人生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他们都是我学习成长的榜样,跟他们在一起我能感受到一种很温暖的氛围。”
青少年溺水事故频发背后是缺乏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随着暑期临近,这些天,郭慧仁和队友们变得格外忙碌。有时,他们一天会接到几所中小学校的邀请,到学校对师生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志愿者围绕“在什么样的水域与什么情况下不能游泳、哪些地方可以游泳、游泳时常见的突发情况、如何自救与预防溺水、遇见溺水者该如何施救”等知识内容,结合自身多年救援的经验,向学生讲解怎样防溺水,以及溺水后的自救与救援他人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