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04:02:20来源:荔枝新闻
近日,轰动全网的“胖猫”事件终于水落石出。重庆警方公布的侦查结果详细还原了事件的真相:刘某和谭某之间是恋爱关系,经济往来也与“诈骗”无关,失恋后,刘某跳江而亡。刘某姐姐操控舆论,利用弟弟的不幸,掀起了一场针对谭某的网络暴力。这起个人情感纷争持续在社交媒体的热搜上“霸榜”,不能不反思舆论操控何以成功,谁是背后推波助澜的力量。
毫无疑问,刘某姐姐是舆论操控的始作俑者。警方侦查表明,刘某姐姐通过短视频平台多次发布弟弟与谭某的私聊记录、转账截图和谭某个人隐私,注册小号跟评引领舆论走向,找人代写文案,给谭某扣“捞女”的帽子,引导网民对谭某进行攻击。这些行为侵犯了谭某的隐私权、名誉权,严重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刘某利用公众的情绪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直接导致了谭某遭网暴。
网络都是有痕迹的,操控舆论者不可能笑到最后,刘某姐姐已遭平台封号处理,涉及其他法律问题将遭另案处理。然而问题是,“胖猫”事件持续登上热搜,无论是前期发酵,还是过程演进,一直到真相大白,平台收获了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面对谣言与网暴,平台只能坐等警方通报再出手吗?那岂不是又赚取了前期的高流量,又在反转时再度引流,妥妥赢了两次。平台对信息的混乱无序,对舆论的偏激失控,真的可以完美隐身吗?所谓审核和管理职责如何体现?
还有一些大V、网红、营销号和明星们也在这场舆论风暴中火上浇油,以挑动情绪的方式收获揭秘量,至于事情经过有没有核实,当事人是不是真像他们说的那样不堪,都不重要。名义上是表达愤怒,实际上也是利用舆论倾向谋取私利,成了网络“猎巫”的帮凶。而讽刺的是,当初大骂谭某是“捞女”的大V们,如今被遇了反噬,评论区沦陷,成了遭群起攻之的对象。可是,我们又如何知道,当初骂谭某的网友,和今天骂大V的网友不是同一批人呢?网络暴力的受害人与加害者是可以互换的,当人们发泄情绪垃圾却以“正义”为名,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不会是下一个。
某大V在网络上公开道歉
从这一点上看,参与声讨的普通网民们未必无辜。网络流行一句话“未知全貌不予置评”,偏偏很多网民太容易“上头”,真相未明就盲目跟风,这种群体行为曾经助长了无数次谣言和偏见,发动了无数次网络暴力,在寻亲少年刘学洲、粉发女孩郑灵华、失去孩子遭指责不够悲伤的杨女士身上,已经制造了多起悲剧。人们似乎无法打破一个怪圈:在历史循环中获得的教训是从来不吸取教训。
网络发言者经过了多年训练,已经非常习惯对一件事或一个人做标签化解读,因为贴标签才能迅速聚拢话题。恋爱过程中的情感纷争和经济往来往往是复杂的,可放到舆论中,就遭简化成“纯爱战士”和“捞女”。自从出现了“PUA”这个词,遇到什么问题似乎都遭说成是“遭PUA了”。这种标签化的表达不仅容易扭曲事实,还使人们不愿意接受事物的复杂和人性的多面,从而加剧了误解和偏见,进一步助长网络暴力的蔓延。
更悲哀的是,这已经是当前社交媒体上的一种普遍心态:热衷于以“恶猜”的态度对个体发动批评。这或许是因为个体被遇很容易引发共鸣,也或许是因为批评个体没有门槛,骂错的成本也很低,融易新媒体消息,毕竟个人影响力和反击力有限,且在群体攻击中,那些“吐口水者”很容易躲藏自己,哪怕事情反转,也可以立刻掉转“枪口”。那些真正需要公众关心讨论的重大事件,背后往往错综复杂,发表见解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和理性思考,说错话的风险也更大。
“胖猫”事件的真相再一次警示我们,每个网络用户都应具备基本的辨别能力和法律意识,要想不盲目遭人带节奏,只有坚持一个原则,不随意相信未经核实的信息,不随便发表攻击性言论,别让情绪代替理智,别让宣泄代替讨论。对于那些利用网络舆论进行攻击和伤害的人,法律必将给予应有的制裁,而每一个普通网民,也应反思自己在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与正义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责任。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